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现代西藏

从“三人乡”到万里边关——伟大祖国的疆域,有无数的忠诚与热爱共同守护

2025-08-06 中国西藏新闻网

  2017年11月28日《西藏日报》头版刊登长篇通讯《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报道写道,2017年10月29日,卓嘎、央宗姐妹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她们回信了!

  平日里雨雪不停的玉麦,突然放晴。太阳从东方升起,云开雾散,金色的阳光驱走了寒冷,把温暖洒满整个山谷。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看了来信我很感动”“希望你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汽车翻越喜马拉雅山脊,驶入一个松涛阵阵、细雨绵绵、流水潺潺的山谷。山谷深处,一座家家户户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边陲小镇映入眼帘,这里,便是祖国西南边陲曾经的“三人乡”——玉麦。

  曾经,仅有1户人家如磐石般坚守于此,放牧也守边。如今,玉麦已成为拥有67户200余人的幸福美丽小康示范乡,彻底挥别了孤独闭塞的岁月。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这片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乡镇,早已焕发新生。

  群山无言,却深深镌刻着“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壮阔史诗;松柏常青,见证着一个又一个雪域边陲幸福家园的兴起。

  五星红旗:是无声的宣示,更是融入血脉的信仰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玉麦乡只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

  玉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平均海拔3600米,每年长达半年的大雪封山期将其隔绝成“高原孤岛”。据桑杰曲巴的外孙索朗顿珠说,外婆因大雪封山送医不及时而病逝,年仅45岁;小姨其加卓玛在运粮途中冻殒雪山,年仅15岁。

  1963年,原住户迁离后,当地政府曾动员桑杰曲巴一家搬迁。但在山外短暂生活后,他又毅然带着全家返回玉麦。他的话语如同玉麦丛林间刻在岩石上大大的“中国”二字一般醒目:“只有人在,家才能看得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

  这一守,就是几十年。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国土,升起全乡唯一的五星红旗。在这寂静山谷中,这抹鲜红是无声的宣示,更是融入血脉的信仰。

  2011年,达娃被任命为玉麦乡第三任乡长。他至今难忘初到玉麦时的景象:“那时的玉麦仍有近半年交通不便,不通网络,电力不稳,全乡干部群众仅有50余人。最亮眼的,就是家家户户屋顶上的五星红旗。”来到玉麦工作后,达娃深刻体悟到,“守边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头里的责任。”

  2017年,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如春雷般激荡山谷,传遍雪域高原。

  总书记的回信成为雪域边陲巨变的引擎。

  “全乡人围在一起听信,卓嘎和央宗两位大姐激动得泪流满面。”时任乡党支部书记的达娃动情回忆,“那封信像一道穿透云层的阳光,彻底照亮了玉麦的未来。”索朗顿珠耳边至今仍回响着母亲央宗的教导,那年他放弃在四川的滑雪教练工作,回到玉麦,成为一名基层干部。

  其实,希望的种子早已萌芽。

  达娃说,桑杰曲巴老人毕生有两个心愿——通公路、有医生,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那时已逐步实现。1996年,政府派驻干部和医生,两户居民回迁,“三人乡”的历史终结;2001年,通往玉麦的公路凿通;2011年,公安边防派出所设立。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玉麦注入了一股股暖流。

  条件在变:守边的初心依旧永恒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的部署擘画出固边兴边的宏伟蓝图。玉麦被列为自治区“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重点建设乡。自此,以玉麦为代表,喜马拉雅各处,众多偏远乡村开启了从“血性坚守”向“智慧兴边”的历史性跨越。

  据时任玉麦乡党委书记胡学民回忆:“党的二十大后,我们守护边境的力度更强了。卓嘎大姐虽年事已高,但仍然经常参加‘重走桑杰曲巴巡边路’活动。全乡上下,党员是先锋,支部是堡垒。”乡党委推动建立党支部牵头,联合边防部队、驻地民警的常态化联合巡边机制。在达娃任职期间奠定的“人人是哨兵,户户是哨所”的基础上,军民融合的钢铁防线更加坚不可摧。智能监控设备的布设,更让古老边关插上科技的翅膀。

  发展的浪潮,彻底重塑了玉麦的面貌。

  “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我们申报国家4A级景区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胡学民介绍说,乡党委带领群众深挖旅游富矿:依托玉麦“守边精神”这一红色旅游热点,40多户群众办起家庭旅馆,全国多地特色餐饮店也在此蓬勃兴起;协调部队资源,军民共建温室大棚,为村民传授种植技术,破解了吃蔬菜难题。

  数字印证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玉麦人口从2017年的9户32人增加至现在的67户234人;乡容乡貌焕然一新,泥泞小道变成环状街道,土房木屋被藏式新居取代,学校、卫生院、文化中心、游客中心拔地而起。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万元连年跃升,去年更是一举突破5万元,远超全区平均水平;全乡旅游收入也突破了500万元,旺季时民宿一床难求。

  在玉麦乡爱国守边先进事迹展馆和桑杰曲巴旧居,新旧光影交织,诉说着坚守与开拓的壮歌。

  “桑杰曲巴守护国土,卓嘎、央宗姐妹守护信念,新一代玉麦人守护发展。”胡学民说,如今,桑杰曲巴的曾孙一代在玉麦乡幼儿园茁壮成长,玉麦民兵巡逻队踏着先辈的足迹,行走在熟悉的巡边路上。当年需徒步翻越雪山,如今4小时车程便可到达县城。

  条件在变,但守边的初心依旧永恒。

  格桑花绽放:万里边关越变越美

  219国道犹如一条黑色丝线,串起点缀在边陲的一颗颗“珍珠”。胡学民告诉记者,今年藏历新年,隆子机场迎来第一批包机旅游团。旅游团沿219国道前往斗玉、玉麦、扎日等边境乡镇,不仅欣赏了祖国西南边陲美景,而且在玉麦聆听桑杰曲巴一家几代人放牧守边的故事,与当地干部群众同走巡边路、一起过藏历新年。国内一些资深旅游爱好者,已经开始为自驾219国道作准备。

  玉麦的蜕变正是西藏全面建成的边境小康村的缩影。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陈塘镇,清晨的雾霭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朗嘎的歌声引来游客阵阵掌声。这座曾被称为“中国最后陆路孤岛”的边陲小镇,2024年游客量突破2万人次,旅游收入近700万元,带动农牧民人均收入达15582元。

  站在四层高的定结嘎玛沟大酒店前,看着欣赏夏尔巴歌舞的游客,店主贡布次旦感慨:“通车前,从县城过来要徒步一整天。现在,我们家贷款80万元扩建的36间客房,旺季时,月接待量达到了2000人!”随着旅客集散中心、精品民宿和九眼温泉景区建成,“珠峰东大门富氧陈塘镇”品牌日益响亮。

  近年来,陈塘镇完善了美女湖、九眼温泉、嘎玛沟等景点建设,推进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曾经的“陆路孤岛”,正以夏尔巴歌舞和鸡爪谷酒香,书写共富新篇。

  从喜马拉雅最西端的阿里典角村,到东端林芝墨脱的摩托巡逻队,再到中段的边贸旅游热土,全区边境乡镇、村庄的电、路、网已实现全覆盖,边境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持续提高,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边境游、跨境游和边境贸易额日益增长。

  2025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勉励全区各族人民:“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

  嘎拉村因桃花闻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该村近年来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守边不仅是守护地理的界碑,更是守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信念;乡村振兴不仅是生活的富足,更是让爱国守边的精神永续传承。”胡学民道出了玉麦“守边精神”的真谛。

  望着家家户户屋顶上的五星红旗,达娃话语铿锵:“桑杰曲巴老阿爸种下的信念,已如格桑花般在漫山遍野绽放。”

  在喜马拉雅万里边疆的崇山峻岭和雪山之间,每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都在昭示:伟大祖国的疆域,有无数的忠诚与热爱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