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现代西藏

桨声悠悠牛皮船

2025-07-12 中国西藏新闻网

  1965年拉萨大桥建成通行时的场景(资料图片)。

  现代化的拉萨柳梧大桥。记者 边巴 旦增曲扎 摄

  “年轻时,我在拉东香嘎渡口撑牛皮船。”兵兵老人摩挲着布满老茧的双手,声音低沉而有力。“那时候,河上没有桥,想要过河,只能坐船。牛皮船坐满了人,摇摇晃晃的,稍不留神就可能翻船。”说到这里,老人眯起眼睛顿了顿,仿佛又看见了湍急的河水,“冬天河水冰冷刺骨,夏天又常有急流,渡河的人提心吊胆,于是大家都常说‘过拉萨河就像闯鬼门关’。”

  如今已逾八旬的兵兵老人,是拉萨市蔡公堂街道香嘎社区的居民。曾作为拉东香嘎渡口的船夫,兵兵对曾经的经历仍记忆犹新。“夏天划牛皮船,冬天撑木船”,老人掰着手指细数当年的营生。那些与风浪搏斗的日日夜夜,那些焦急等待的渡客面孔,都深深印在他的记忆里。“有时候,摆渡过河,渡客们一等就是三四天,特别是遇到恶劣天气,根本不敢开船。”老人回忆道,“最着急的是林芝、山南等地赶来的商队,带着牲口驮着货物,困在渡口时牲口饿得直叫,商人们急得直跺脚。可我们也只能等风浪小了才能开船。”

  挤满人的牛皮船在急流中摇晃前行,每次渡河都令人提心吊胆。更让人焦急的是,渡船常常不能准时出发,渡客们不得不早早就在岸边苦等。这段经历在百姓口中化作了一首戏谑的歌谣:“拉东香嘎渡口,赶早坐船出发,走到布达拉宫,已是日头西斜。”朴实的民谣道出了人们对渡口延误的无奈,也成了那个交通不便年代的真实写照。

  渡船不仅难等,价格也贵。旧社会时,渡口由贵族香嘎瓦掌控,船费随意涨价,百姓敢怒不敢言。1954年,中央拨款修桥的消息传来,贵族却变本加厉地提高船费,直到拉萨大桥通车,百姓才终于摆脱了渡船的束缚。“大家当时高兴极了,再也不用看贵族的脸色了。”老人笑着说,“那时候民间还编了歌谣,‘西藏得到解放,河上架了新桥,夏苏胖子大妈(指掌管渡口大权的贵族香嘎瓦),嘴上打了估如(指大桥修建以后,再也不用求渡口官,渡口官从此断了收入)’,所以拉萨大桥又被人们叫作‘估如桑巴(失去敛财机会的桥)’。”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老话,在雪域高原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桥梁与道路,不仅见证着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更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如同大地的血脉,道路延伸之处,经济活力随之涌动;桥梁飞架之地,百姓生活更加便利。

  1965年,拉萨大桥建成通行,拉萨河上诞生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在西藏交通史上书写了崭新的篇章。通车后,它不仅缩短了拉萨河两岸的距离,更打通了经济发展的命脉,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

  60年光阴流转,拉萨大桥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注视着古城的沧桑巨变。如今,藏热大桥、纳金大桥、迎亲桥等十余座现代化桥梁如珍珠般串联在拉萨河上。

  兵兵老人时常会来到拉萨大桥旁,静静地望着这座老桥,斑驳的栏杆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他出神地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声,那声音仿佛还夹杂着当年渡口的桨声。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到,以前过河有多难。”老人抚摸着桥墩上斑驳的痕迹,轻声说道,“这座桥啊,它承载着我们这代人的记忆,永远都在这里。”这座桥,承载的不仅是人来人往,更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