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青稞飘香。沿着318国道一路向西,日喀则的田野仿佛被阳光浸透的金色画卷。风中起伏的青稞穗浪沙沙作响,像是在吟唱丰收的赞歌。
国庆前夕,得知家乡开始秋收,我连夜赶回拉孜县扎西岗乡玉托村。没想到,第二天清晨来到田边时,秋收已近尾声。飞驰的车轮,终究没能快过机械化时代家乡的秋收速度
图为秋天的玉托村景象 摄影:德吉卓玛
我的家乡就在318国道5公里外。一路上放眼望去,田野里呈现着不一样的丰收图景:有的青稞已经捆扎成堆,有的正在装车运往打麦场,等待着蜕变成饱满的粮粒。从老家就近的山坡上俯瞰,不远处,几台收割机仍在轰鸣作业,农民们和着机器节奏,哼着民间的劳动歌谣,将收割好的青稞整齐地堆好。
记忆中的秋收,是黎明时分拖拉机的轰鸣,是田埂上密集劳作的身影,是男女老少此起彼伏的劳动歌声,那是一幅持续半个多月的热闹画卷。如今,同样的土地上,只见三三两两的乡邻伴着机械作业。那些需要弯腰劳作数十日的热闹,已留在了过去。面对眼前这份高效的宁静,我不禁感到欣慰。
图为田间地头成堆的青稞 摄影:德吉卓玛
图为蓝天白云之下饱满的青稞迎来成熟 摄影:德吉卓玛
在60岁的村民巴桑家,这位见证了西藏一甲子变迁的老人感慨道:“我年轻时,秋收是件大事。大家要提前准备食材,邀请亲友帮忙,甚至在城里工作的儿女都要过来帮忙。如今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繁忙的秋收变成了寻常劳动,三四天就能完成过去半个多月的工作。”他望向远方金黄的田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亲历者和受益者,我倍感荣幸。”
图为在青稞田里劳作的农民 摄影:德吉卓玛
图为罗布次仁在自家的青稞田里进行劳作 摄影:德吉卓玛
走进罗布次仁家的青稞田,他和弟弟、儿子、儿媳四人正进行秋收的最后冲刺。他家的31亩地,三天就能收割完毕。记得童年时,一块地里需要十几人忙碌,如今三四个人就能完成从驾驶收割机到捆扎青稞的所有工序。“现在的农机装备越来越多,功能齐全,大大缩短了劳动时间和成本。”罗布次仁笑着说,“我们村正在推进震后重建,秋收后大家还可以就近务工增收。国家帮我们修房铺路,交通便利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变好。”
在乡道旁边的青稞地里,一辆大型的收割机正进行工作,这是一台联合收割机,是能够一次完成谷类作物的收割、脱粒、分离茎秆、清除杂余物等工序,从田间直接获取谷粒的收获机械。“又是一个丰收年,看看这青稞。”阿妈格桑手捧刚刚剥皮脱粒的青稞微笑着说道。
图为阿妈格桑手捧刚刚剥皮脱粒的青稞 摄影:德吉卓玛
图为联合收割机工作现场 摄影:德吉卓玛
田野里,收割机的轰鸣与劳动者的歌声交织;村庄中,村民们穿梭在各个重建工地,抢在寒冬前修建新居。村民们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那忙碌中透着的踏实,那谈笑间流露的满足,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是美好生活的新起点。(中国西藏网 记者/德吉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