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京鲁行,一生石榴情。9月27日,西藏阿里噶尔县孔繁森小学的20名师生赴北京和山东的研学之旅告一段落,安全返回阿里。10天的行程下来,孩子们看升旗、游场馆,听孔繁森的故事,与山东同学结缘,度过了极有意义且终生难忘的一段时光。记者专门来到孔繁森小学与刚刚返回阿里的孩子们对话,感受他们的兴奋,与他们聊收获、聊感悟、聊未来。
图为参与研学活动的师生合影 西藏阿里噶尔县孔繁森小学供图
种子
“把孩子们带出去,让他们看看祖国,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望,”孔繁森小学校长次仁对记者说,“尤其是在我们孔繁森小学,孔繁森精神已经在学生心里种下了种子,这次山东之行,便是让种子发了芽。”
图为孔繁森小学校长次仁 摄影:赵钊
走出去,开眼界,研学活动就源于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这也是孩子们心心念念盼望了好久的事。
“出发前,常有家长问我们研学活动什么时候开启,在家里被孩子磨得没办法了,他们太想出去了!”本次活动带队老师、孔繁森小学副校长布琼边笑边说。
9月17日,研学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孔繁森小学六年级的13个女生和5个男生跟随两位带队老师,踏上了研学之路,去领略祖国首都的风采,探寻孔繁森精神源头。
这次行程涵盖北京和山东两站,在北京赴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等地标建筑,在山东赴孔繁森同志故里聊城和曲阜等地开展研学参观。
发芽
当被问起行程中印象最深的时刻时,嘎玛益西曲桑毫不犹豫地说:“升国旗!”这个六年级男孩想起那天的升旗仪式还是回味不已:“头一天我们都很兴奋,晚上都睡不着!为了占个好位置,我们第二天凌晨3点多就出发了。广场上人真多啊,有外国人,有穿少数民族衣服的。”
图为参加研学活动的孔繁森小学学生卓玛曲宗(左)、嘎玛益西曲桑(中)和嘎玛多吉(右) 摄影:赵钊
当被问及升起国旗那一刻对他意味着什么时,嘎玛益西曲桑沉思了一会,郑重地说出了两个字:“幸福。”
跟嘎玛益西曲桑同班的嘎玛多吉是个敦实可爱的小男生,他的回答也展现了童真调皮的一面:“我印象最深的是海洋馆,好多没有见过的动物啊!还有一个博物馆可以看宇宙是怎么形成的,也很有意思!”
带队老师布琼也是第一次到北京:“确实是很大啊,不愧是首都!”他说,在毛主席纪念堂,孩子们虽然小,但对毛爷爷都很熟悉、尊敬。“参观的时候,有孩子看到毛主席穿过的衣服的时候就问我‘毛爷爷的衣服这么旧吗,他不是国家领导人吗’。我解释后她知道了,我们的老一辈领导人是这样艰苦朴素。”
类似的场景也发生在聊城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曲阜孔庙等地。在研学中,孩子们参观恢宏的建筑、经历庄严的仪式、看到生动的实物实景,他们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思考,都会有一颗种子发了芽:爱国之情的种子、对知识渴望的种子、对历史人物尊崇的种子......这些将在孩子们的心底长成参天大树,变成他们对世界认知的一部分。
开花
这也是一趟缔结友谊、启迪思想的旅程。此次研学特地安排了一场孔繁森小学师生与孔繁森同志家乡、山东省聊城市的堂邑镇中心小学的联谊活动。两所学校的孩子一起分享孔繁森同志事迹、一起做游戏互动、同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共绘迎国庆主题画卷……在短短的一天内结下了情谊。
嘎玛多吉告诉记者:“我认识的朋友叫王程程,他特别热情、特别友好,他没有手机,所以给了我他妈妈的电话号码。”同样是12岁的女孩卓玛曲宗在活动上也认识了新伙伴,她在纸上一笔一划写下了她的名字:张可晴。从此,两个美丽的名字“卓玛曲宗”和“张可晴”跨越千山万水连接了起来,友谊之花绽放。
图为嘎玛多吉(右)和山东聊城堂邑镇中心小学的朋友 摄影:刘莉
在聊城,孔繁森教育基地以“繁森故里石榴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为远道而来的小客人们举行了欢迎仪式。虽然一东一西,相隔千里,但“孔繁森”这个名字把聊城和阿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参观孔繁森纪念馆、观看孔繁森主题电影,孔繁森小学的孩子们在这里沉浸式对他们的孔爷爷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嘎玛益西曲桑说:“我最难忘的就是孔爷爷看到老人没鞋,就把她的双脚抱在自己怀里,第二天又托人给老人送去了一双新棉鞋。如果他能活到现在,就会看到已经没有缺鞋的老人了,大家都过得很好!”
孔繁森精神是什么?有孩子说:“是乐于助人!”还有的说:“是舍己为公!”参观完后,每个孩子心底都有自己的答案。在一张张老照片带来的震撼中,在一个个故事串联起的感动中,在看电影时留下的一滴滴泪水中,他们尚且稚嫩的心灵,开出的是真善美之花。
果实
从书面走进现实,让梦想更加清晰,也是这次研学活动的成果之一。
“以前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这次我们也亲眼看到了,祖国又大又好,一定要给同学们讲讲!”研学归来的同学们通过这次“走出去看看”,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美好的畅想。
“我以后还想去上海、台湾。”嘎玛益西曲桑说。
嘎玛多吉的目标城市是南京:“因为在网上看到南京特别美,还有很多好大学,我就想去那上学!”
文静的女孩卓玛曲宗有着“最远的梦想”:“我想去香港,感觉跟我们这里会很不一样。”
并不长的10天之旅,为18颗心灵打开了一扇窗,阳光雨露透过窗子滋养着他们心中的种子长大,发芽、开花直至结出硕果。他们是西藏的希望,也是祖国的希望。(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