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涉藏动态

澜沧江源头的希望家园

2021-08-03 求是网

  正是高原最好的时节。

  群山连绵、江河蜿蜒,杂花生树、绿草如茵,距离县城3公里,“牧人希望家园”静静矗立在澜沧江源头。走进大门,小区内宽敞的广场,配套设施齐全,刻着“感恩”红色大字的石头摆放在中央,还专门设有“感恩亭”,老人孩童,坐在一排排白墙红瓦藏式风格浓郁的三层小楼台阶上纳凉,一派欢乐祥和景象。这里是海拔4200米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我们今天走访的对象是苏鲁乡山荣村的东尕和巴宗


图为牧人希望家园实景。

  在过去,一提到东尕和巴宗,当地人总是会叹着气说:“都是苦命人啊”。东尕12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也在他14岁时不幸离世,姐姐远嫁外乡,只剩下他与两个妹妹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了东尕瘦削的肩上。没有牛羊,生计仅靠采挖虫草维持。居无定所,冬天住在亲戚家,夏天住在破旧的帐篷里。

  47岁的巴宗,则是典型的妇幼户。她孤身带着3个孩子生活,一个12岁的男孩子,两个女孩子,一个7岁,一个4岁。因子女幼小需要照顾,本人又体弱多病,家中牲畜无人放养,导致牲畜越来越少,更加没有收入来源。她所在的山荣村离县城180多公里,相隔2座大山,山路崎岖要走3小时左右,离村校也很远,孩子们上学极为不便。

  改变这一切的是“精准扶贫”。

  2015年,东尕和巴宗都被杂多县识别为建档立卡户。根据深入调研,针对他们这样生活在山大沟深的高寒农牧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灾害频发、信息闭塞,从事传统粗犷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单一、收入低且不稳定的贫困人群,玉树州杂多县实施了易地搬迁工程。

  东尕和巴宗住进了“牧人希望家园”小区,成为了邻居,从此迎来了新生活,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刚走进楼道,东尕已经在等我们了。他迫不及待地带着我们参观80平方米的新房,介绍宽敞明亮的客厅,打开水龙头随时流出的自来水,足以确保舒服过冬的暖气以及电视机、冰箱、燃气灶等各种设施,整个屋子被他装修的现代味十足。2020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通过“530”贷款政策,到北京培训后,与亲戚合伙开了一家干洗店,每月有了稳定的收入。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做草原管护员每年工资21600元;挖虫草一年收入2万多元;生态补助4400元,低保17444.4元,干洗店收入每月3000元,年收入至少有9万元。这个21岁的当家人,腼腆而稍显稚嫩的脸上透着康巴汉子的刚毅和骄傲。


图为东尕贷款开办的干洗店。

  告别东尕,来到巴宗家,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来觉得生活没有了盼头,但是党和政府给了我希望。”巴宗满脸诚恳。她告诉我们,自己被安排了生态管护员岗位,收入不仅翻了一番还长期稳定。搬到“牧人希望家园”后,2个小的就在小区内上幼儿园,大的上县城第三完全小学,学费都是全免。巴宗看着子女们彻底改变了与牛羊为伴的命运,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激动与喜悦。目前,巴宗在子女入学后的闲暇时间里,学会了编制牧鞭等手工艺品的手艺,每月还能收益2000元左右,她反复说的一句话是,要在党的光辉政策下好好照顾子女,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牧人希望家园”,如同东尕和巴宗一样,杂多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11户3139人,从高原深山区搬迁到这里安家落户,享受着免费的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政策,过上了水暖家电齐全的现代化小康生活。尕玛扎江每每和亲戚们以及身边人感慨:“没有共产党,没有习总书记,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从高原牧区到现代化城镇,从逐水草迁徙到稳定多元就业……他们是从传统农牧民向城镇居民转型的受益者,也是杂多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理念变革的历史见证者。


图为玉树州杂多县新城区。

  千百年来,草原上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没有牛,就没有毛。”意思是草原上的牧民家中若没有牛羊,便没有一切,注定只能穷困潦倒,只能居无定所。而今天,东尕兄妹他们不仅走出了深山,而且彻底剥离了牧民身份。这些“牧人希望之家”的搬迁户,在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创业帮扶、社会保障等扶持措施的大背景下转换了角色,摆脱了世代逐水草而居、牧牛羊而生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增收渠道和实现多彩梦想的机会。

  随着劳动力、草场等生产要素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杂多县进行了一系列以合作社为主体发展集体经济的探索,将牛羊、草场、劳动力整合配置,实施规模经营、畜草平衡、轮转放牧,走出了一条生态搬迁、草场减负、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产业拓展的新路子。巴宗就把自己的20头牛折成股份加入合作社,不仅不用翻山越岭去照顾牲口,还实现了按股分红。

  杂多县为搬迁贫困户提供了城乡环卫、道路养护、生态管护、森林草原防火、安置小区物业管理、安保等多种公益岗位帮助实现就业,还以开办夜校、旅游服务、企业实训等形式,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组织群众参加特色种植、规模养殖、民族手工业、服装加工、生态管护、护工等技能培训,投资1578万元建设了全州唯一的“牧民文化技能培训学校”,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当地优势产业的开发运营,提高易地搬迁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变政策性输血为群众自主造血,走上长期稳定的致富之路。

  2020年4月杂多县已经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行标准下2053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2976元提高到10891元以上,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较高质量实现了脱贫摘帽目标,和全国人民一起过上了全面小康的日子。

  有这样一组数字,说明杂多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

  新建改建13700套住房;

  通车里程超过2500公里,构建起“一国一省一州三条出省道路三条旅游环线”县域道路网;

  实施城网改造、农村电网延伸等工程实现户户通电;

  建设277座4G基站;

  建立起“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发展链条;

  完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国检验收;

  近5万人享受到生态补偿,园区内外8212户牧民群众实现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覆盖,户均年增收达到21600元;

  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医疗卫生实现了大病、地方病治疗费用能免尽免,社会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全民参保;

  累计落实各类扶贫资金17.8亿元;

  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改善;

  教育、医疗、交通、住房、饮水、电力、通讯、产业进一步提质量、上台阶,城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这是“十三五”时期杂多县交出的答卷。


图为群众在每年举办的赛马节上载歌载舞。

  “脱贫和全面小康之后是进一步致富,我们现在谋划的是向乡村振兴衔接的目标。”县委书记刘中对我们说。

  “牧人希望家园”以及七万多各族群众必将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作者:《求是》杂志记者 郭斐然 《三江源报》记者 更松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