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洛桑丹珍,开发藏北无人区的拓荒英雄

2022-11-07 中国西藏网


这是退休后的洛桑丹珍在整理过去所拍摄的图片资料(唐召明2011年5月11日摄)

  今年盛夏,第二批西藏高海拔生态搬迁牧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保护生态的号召,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多玛乡出发,陆续撤离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生命禁区”,这让我不由得想起40多年前率领牧民群众开发藏北无人区、建设新家园的拓荒英雄洛桑丹珍。

  

  这是搬迁前的双湖特别区多玛乡旧貌。今年7月,多玛乡开始搬迁至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森布日安置点(唐召明2009年摄)

  那是1987年盛夏,在那曲地区双湖办事处北措折乡(现那曲市双湖县措折强玛乡)的一顶牦牛帐篷里,老牧民穆笛让老伴倒上酥油茶,我边品着清香四溢的酥油茶,边听他讲述当年申扎县县长洛桑丹珍三进无人区考察的故事。

  1971年初夏的一个夜晚,时值“文化大革命”期间,身为申扎县县长洛桑丹珍被罢了官。请喝酒的穆笛告诉他:“前些日子,阿里地区有人被杀,十几个凶手偷了牛羊逃进无人区,也不知道抓到了没有?”

  “逃进无人区了……”一直惦记着解决畜草矛盾、刚过而立之年的洛桑丹珍眼睛一亮,忽然有了主意。

  洛桑丹珍想进无人区抓凶手的要求很快就被区、乡批准了。洛桑丹珍整理着出发的行装,备了马鞍。有多少人暗中为他捏着一把汗呀!藏族干部次登和汉族干部谢常胜听说后,放心不下,自告奋勇同他一起前往,那是县干部第一次去闯无人区。

  三个人背着步枪,牵着马走出了县政府大门。到了吉瓦区,牧民群众告诉他们,杀人凶手几天前已被驻军抓获。这件事给了洛桑丹珍一个启示:凶手赶着牛羊能在无人区呆上半年时间,说明无人区是可以生存和放牧的。他有些激动,现在,天高皇帝远了,他和两位年轻人一商量,决定以考察无人区边缘的吉瓦乡夏季牧场为由,来探访无人区。


这是时任申扎县县长的洛桑丹珍骑马,准备走进藏北无人区考察(唐召明提供,1974年摄)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洛桑丹珍带着两位年轻人白天骑马踏勘荒原,夜晚露宿月下,顺着野驴蹄印找水喝,跋涉上千公里,一直走到玛依岗日一带。他们亲眼看到和亲身体验到的一切都说明,开发、经营无人区是可行的,梦想会变成现实。

  从无人区回来不久,洛桑丹珍被“结合”到领导班子,一上任他就着手筹划深入无人区腹地,搞详细调查。

  穆笛还清楚地记得洛桑丹珍二进无人区的情景。1973年初,洛桑丹珍已担任了那曲地委革委会副主任,但还继续在申扎县工作。当时洛桑丹珍的妻子快要临产,家中需要人照顾。但他想的是尽快全面了解无人区,绘制一幅开发、经营无人区的蓝图。为此,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

  妻子曲吉了解丈夫。她望着心急如焚的丈夫,让他别管自己,干事业去。得到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洛桑丹珍第二天就动身去请组织来帮忙。告别了妻子,洛桑丹珍带着县商业科副科长向阳、医生洛桑石秀、县公安局格桑和阿郎四位藏族青年干部,以及所需的生活用品、青稞草种子和生产工具,骑马进入无人区。

  勘察浩瀚的无人区是艰难的。洛桑丹珍和四位年轻人,从加林、班松、玛依、江爱,一直走到玛务,跑了上千公里,最后在加林山旁的荣玛温泉前安营扎寨,开垦了一亩多荒地,垒筑起挡风石墙,试种了青稞草,这是关系着开拓荒原的一件大事。

  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生活却成了大问题。三个月时间过去了,他们所带的糌粑吃完了,几个人只能以打猎为生。尤其是香烟抽完了,几个“烟鬼”在令人窒息的寂寞中发狂似地拍打着烟盒,大声地咒骂,恨不得马上离开无人区。洛桑丹珍一边劝慰,一边苦思冥想着解决办法。

  没过两天,洛桑丹珍的嘴上叼上了一个冒着烟儿的烟斗。他的反常举动引起几位年轻人的好奇。他们乐了!原来这是就地取材:在手枪子弹底座上钻个洞,插上药用针头,接上一截医用导尿管,装上当地一种野草,算是抽“烟”了。而针头和导尿管全都来自洛桑丹珍的“百宝箱”。

  一亩多地的青稞草很快长出嫩芽,虽很稀少,但预示着希望。看来,开发、经营无人区并不是幻想。洛桑丹珍每天都到地里观察青稞草的生长,笑得合不拢嘴。年轻人的感情则更加外露,四个人手舞足蹈地欢呼,有时甚至跳起藏族舞蹈,唱起动听的情歌。

  9月中旬,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青稞草已长到一米多高,只是没有结籽。五位探险者要告别这块土地了。他们骑上马,回头望一眼帐篷搭过的地方,不禁生出缕缕留恋之情。洛桑丹珍带着四位年轻人一路风尘返回靠近无人区的尼玛区。

  也许是久违了糌粑的缘故,他们在距离尼玛区村庄还有三四公里远时,就已闻到诱人的糌粑香味,禁不住策马扬鞭奔跑起来。


这是时任申扎县县长洛桑丹珍(前排蹲者)与勘察无人区开发的干部群众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1973年摄)

  尼玛区的干部群众用藏族最高礼节欢迎他们,大家互相碰额、贴脸,像欢迎凯旋的英雄,又像欢迎久别的亲人。

  有人递给洛桑丹珍一封信。那是妻子曲吉用藏文写来的。调皮的年轻人跑上来凑热闹,信马上被打开了:“……咱们的孩子出生一个月了,等着你这个当阿爸的给起个名字……”洛桑丹珍多么想插上翅膀立即飞回家,去看看还没有见过面的儿子,可是,眼下有许多事要去做。深夜,他铺开信纸,给妻子写了回信,“曲吉,原谅我不能马上回家……就在我俩名字中各取一字,叫‘丹吉’吧!”半个月后,洛桑丹珍在尼玛区征求了牧民的意见,写出开发无人区的报告。不久,洛桑丹珍这份凝聚了几年辛勤汗水的报告在向县委汇报后,托人带回那曲,送到地委书记曹旭手中。

  这次无人区考察,洛桑丹珍的乘骑是一匹马和一匹骡子,而那匹骡子在依布盐湖边不幸被冻死了。“后来牧民群众给这里起名为‘洛书记拆西萨’,即‘洛书记骡子死亡之地’。”穆笛回忆说。

  那曲地委领导肯定了洛桑丹珍有关开发无人区的思路,决定利用无人区的大片土地资源,让无人区造福于人类。

  当时的申扎县面积约为30万平方公里,约有2.5万人,放牧着100多万头(只)牛羊,人畜全都集中生活在海拔相对较低、约占全县三分之一土地面积的南部地区,而全县三分之二的土地却在人迹罕至的北部无人区。

  申扎县干部没有汽车坐,在县南部地区骑马“下乡”转一圈约需半年时间才能回家,是当时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县了。

  这里的地盘虽然很大,但多数区域分布在北部的无人区,人畜生活的地方仅局限在南部的少部分区域。

  本来生长着低矮稀疏牧草,载畜量就不高的藏北草原,随着牛羊的增多,人口的逐年增加,畜草矛盾在申扎县日益突出。

  根据那曲地委领导的批示精神,申扎县委在1973年底召开县、区、乡三级干部会,决定开发无人区,并组建加林工作组。其任务有四:进一步深入无人区进行以水草为主的考察;选择搬迁群众的定居点及划分草场;做好搬迁干部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及搬迁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北迁群众的粮茶及日用百货的供应工作。加林工作组仍由洛桑丹珍担任组长,申扎县委副书记洛桑占堆和县武装部副部长多吉为副组长。

  到过高原的人都说,在那里行走你会觉得天边是起伏的山脉,脚下是无垠的平川,到处都没有路又到处都是路。

  无人区原是野生动物的天下,藏野驴、藏羚羊奔来跑去,到固定的地方喝水吃草,天长日久,坚硬的四蹄在荒原上留下浅浅的印痕,这是从前无人区的路。

  1974年初,天寒地冻的季节,拓荒者们将沿着这浅浅的动物蹄印去唤醒荒原,给它注上新的血液,留下人类的痕迹。


这是双湖办事处前身的申扎县加林工作组遗址,位于加林山下的俄东沟(唐召明2001年摄)

  在洛桑丹珍率领下,一支由藏汉族干部所组成的加林工作组骑着马,在牧民群众帮助下,赶着牦牛驮着粮茶百货等物资向加林山挺进。


这是人们在参观双湖办事处前身申扎县加林工作组遗址,位于加林山下的俄东沟(唐召明2001年摄)

  在加林山安营扎寨后,加林工作组的18名干部,既是工作组,又是民兵排,还是施工队,被牧民群众称为“18勇士”。他们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口号,在荣玛温泉下修建了长约600米、宽2米、深1米的水渠,从5公里外的加林山顶抬来一块重约200公斤的扁圆大石做磨盘,修建了一座水磨房。还修建了四个院子供群众居住,同时修成了五个畜圈。还修了一座无一根木料的两层碉堡、供销社门市和粮食仓库……以便为牧民群众搬迁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进一步开展工作,加林工作组还召开了申扎县六个乡的干部座谈会,为北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5年4月,那曲地委正式作出决定,由洛桑丹珍负责,从申扎、班戈、安多三个县中抽出部分脱产干部、公社(队)基层干部和积极分子组成三个考察队,共50多人,分6个考察小组,对无人区腹地进行一次更全面、更深入、更大规模的考察,为无人区开发打下坚实基础。安多县考察队由吴珠带队,班戈县考察队由江措带队,并研究决定在5月中下旬时,各考察队分别从各县出发,8月15日在无人区色务库加一起会合。

  为此,洛桑丹珍将亲自带领一个组四个人向西挺进。这是他第三次在无人区考察,不过这次他将走得更远,担子也更重了。

  5月25日,分别由洛桑丹珍、尼彭、巴桑三人带队的、申扎县的三个加林工作组启程上路,他们以色务岗为中心分头向东、北、西方向开始进行考察。

  洛桑丹珍所带领的考察组,一路上看到了众多湖泊,但它们不是盐湖,就是碱湖。白天考察到处跑,干渴的滋味难以忍受。他们两天没喝上水,感觉喉咙像是着了火。洛桑丹珍动员大家用酥油抓糌粑,但谁也咽不下去,最好的办法是把生肉含在嘴里度过难关。有时候,他们明明看到草长得很好,就是找不到淡水。

  后来他们逐渐摸索出一条经验,每天下午5点左右就开始仔细辨别藏野驴走过的路。因为藏野驴是排着队去水源处饮水的,循着这条路就能找到饮用水源,并在那里安排住处。

  那时,考察工作组所有的食品是糌粑、风干肉、酥油和茶四大样。有几次夜里,工作组人员听到帐篷脚下有动静,起身一看,原来是狼在偷吃他们携带的风干牛羊肉。

  洛桑丹珍所率领的考察工作组一行,骑马走过美齐岗、康玛、羊齐普绕拉。在前往藏色岗日途中,他们远远看见一座耀眼的透明小山。走近一看,原来整座小山是质地纯净透明的云母矿。

  他们马不停蹄地向色务库加会合地点挺进,8月16日到达预定地点。第二天,没有见到其他考察工作组来会合,他们开始在周围寻找。第三天,洛桑丹珍看到一二公里外似乎有个人影在晃动,便警惕地躲在一块岩石后观察。当洛桑丹珍认出来者是尼彭,便迎上前去,而尼彭都快走到洛桑丹珍眼前了也没认出他来。因为他的衣服早已破烂不堪,脸被晒得像块黑炭。直到洛桑丹珍大声喊着他的名字,尼彭方才醒悟过来,惊讶地叫着,“唉呀呀,你都成了无人区的野人了!”

  两天后,洛桑丹珍带着4个人继续考察,其余人员由尼彭带队返回加林驻地汇报两组考察结果。洛桑丹珍考察小组9月6日返回加林驻地后,很快就召开了乡干部会议,总结所做工作,初步研究了六个乡各自的定居点及设立办事处的地点,并安排下一步工作。会议结束,洛桑丹珍和格桑占堆马上乘车到那曲地委作汇报。到那曲镇后,洛桑丹珍先收集安多、班戈两组的考察情况。不久,西藏自治区党委通知洛桑丹珍去拉萨汇报。


这是洛桑丹珍在参加双湖办事处成立后所举行的首场拔河比赛(唐召明提供,1976年摄)

  1976年初,西藏正式拉开开发藏北无人区大幕,先后设立了双湖和文部办事处,并批准任命洛桑丹珍兼任双湖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任命公觉扎朗、次仁玉珍、李群合为副书记、副主任,任命宗运成、江措为副主任。

  2053名牧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开发藏北无人区的号召,赶着16万多头(只)牛羊,首批进入亘古荒原。

  当年4月14日至5月16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热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亲自带队赴双湖,就办事处选址、搬迁牧民群众生活及今后的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

  此后,一批批藏汉族干部群众循着先行者足迹,开始在这里建立起他们新的家园,在这里的雪山草原间放牧着他们的牛羊、繁衍着他们的后代,创造着他们的新生活。


这是洛桑丹珍(左)在为双湖设县挂牌(唐召明2013年7月26日摄)

  1993年,文部办事处改为尼玛县,双湖办事处改为双湖特别区;2013年,双湖特别区改为现在的双湖县,双湖县也由此成为中国最年轻、世界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


这是洛桑丹珍在家中与老伴曲吉一起整理1975年的“双湖地区勘察草图”(唐召明2012年10月摄)

  洛桑丹珍,这位开发藏北无人区的拓荒英雄后来成为那曲地委书记。再后来,调任西藏自治区农牧林业委员会主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直至2003年退休。尽管职务和工作环境变了,但他关心无人区的心没有变,他时刻惦记着无人区,牵挂着无人区的开发建设事业。


这是洛桑丹珍(右)与他所率领的藏北无人区科考人员进行交流(唐召明2001年摄)


这是洛桑丹珍在他的家庭博物馆里整理所收藏的动物标本(唐召明1998年摄)

  从1998年至2002年,调到拉萨工作多年的洛桑丹珍组织了“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先后四次对无人区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此外,他还举办了家庭博物馆,宣传藏北,介绍藏北,以还他永生不忘的藏北之情。(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