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守住生态底线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拉萨样本

2021-11-22 拉萨日报


拉萨融媒记者 杨 璐 左晓萌

  拉萨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守住生态底线,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用制度维系“两山”理论,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拉萨样本。

  强化顶层设计

  举好制度建设“指挥棒”

  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拉萨,是全面贯彻落实“四件大事”的具体举措,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

  近年来,拉萨市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严格履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定监管职能,全面推动智能化环境监管,加大白色污染整治力度,持续开展禁止白色污染专项行动,颁布《拉萨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拉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拉萨市能源发展规划(2016—2025)》等规划,完成《拉萨市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行区》划定,制定《拉萨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完善《拉萨市生态环境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暂行)》,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绿色围城”、中心城区水系修复治理,以及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工程。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坚持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部门联审的科学规划原则和打造功能完善型的生态文明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拉萨市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加大环境准入管控力度,强化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建立环保联合监管执法机制,环境执法监管信息化、精准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修复提升水系

  激活系统治理“一池水”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拉萨中心城区水系不同程度地存在遮蔽、淤塞等问题,部分水系也患上了水体污染的“城市病”。面对潜在的威胁,修复提升水系刻不容缓。2019年10月,以全力塑造城水相融、富有活力和特色的现代化“高原水城”为目标,拉萨中心城区水系修复及生态治理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9.8亿元,全长约53.1公里,包括布达拉宫周边水系改造工程、南干渠水系生态治理工程等5个子项目。

  如今,布达拉宫东侧地下暗渠通过精心治理,变成碧绿清澈的明渠缓缓流淌,布达拉宫广场前,绿树成荫、流水潺潺、人水亲和;纳金如意湖公园、夺底桑伊沟均新建了人行道,市民可以在亲水平台赏景,水系两侧绿树环绕、鲜花绽放、绿植葱葱。还有即将开放的集生态绿岛、亲水栈道、休闲观景为一体的亲水公园……使拉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惊艳蝶变中,提升城市的颜值和气质,人民群众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墨竹工卡县扎雪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利用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每天处理量近100吨污水。从2019年开始,墨竹工卡县先后投建11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量达4000多吨,成为全区第一个县、乡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示范县。扎雪乡河沟重新恢复了清澈见底的样子,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之前我们村里的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沟里,不仅影响下游村民用水,也对湿地造成污染,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排污管道接到了每家每户,村里的污水都会集中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不仅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而且改善了村里的环境卫生。”村民旺扎说。

  推进“绿色围城”

  开启和谐共生“净化器”

  十年前,拉萨南山土壤贫瘠、岩石裸露,还是一座荒山,成为制约全市绿色发展的“瓶颈”。“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面对这样的挑战,拉萨市攻克技术难关,全力推进南山山体造林绿化工程。2018年,在南山造林绿化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拉萨市又实施了北山造林项目,栽植苗木31种、64959株,成活率达95%以上。

  通过几年的努力,南、北山共计造林7640.9亩,在全区率先实现了海拔3900米以上、干旱半干旱山区人工造林零的突破。拉萨圣地生态园林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部部长吕强说:“项目区域内涉及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还包括水利设施,目前项目进入第三年养护期阶段。”

  今年6月底,拉萨鹏矗生态园(南山公园)实施了升级改造工程,根据山势走向,打造A、B、C三条安全、美观且与自然风景紧密相融的登山健康栈道,仅今年国庆节期间该公园日均吸引游客达2万余人次。市民杨女士告诉记者:“我家就住在公园附近,经常带着家人来这里,以前爬山没有这么好的阶梯,还有些滑,不是很安全,现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了,为我们市民运动出行提供了便利,公园里的风景也很美。”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是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每年冬季,大批黑颈鹤从繁殖地迁徙到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越冬,它们会在河谷、农田、沼泽地里觅食嬉戏,享受冬日暖阳。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黑颈鹤,林周县林草局还聘请了一部分巡护员和疫源疫病监控员,预防疫病的发生和开展鸟类的救助工作。

  拉鲁湿地,是国内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保护面积达12.2平方千米,为了保护这片不可多得的高原湿地生物基因库,拉萨市深入贯彻“生态保护成果与市民共享”的生态发展理念,2018年起,先后投资9亿多元,实施拉鲁湿地三期保护工程,疏通拉萨河通往湿地的三条干渠,还将季节性的河流流沙河引入了拉鲁湿地,这些引来的清洁水源为湿地补水,滋润了沙化、干化的土地。2020年起拉鲁湿地边缘部分的巡护步道对市民开放。

  如今,拉鲁湿地水域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常年栖息的鸟类有21种、7000余只,包括黑颈鹤、赤麻鸭、斑头雁等,拉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得到有效发挥。游客谢女士告诉记者:“我是第二次来拉萨了,感觉拉鲁湿地的卫生、生态保护、基础设施都越来越好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来这里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感觉身心舒畅。”

  打造宜居环境

  收获示范建设“金名片”

  2016年以来,拉萨市主要江河湖泊水质保持良好,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始终名列前茅,全面消除4300米以下“无树村”和“无树户”,城区绿化率达到38.8%,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69.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1%,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有条件的村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达到100%。2020年10月,我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也是全国第一批获得该荣誉的省会城市。

  75岁的退休老干部德吉卓嘎一边在公园内跳着朗玛堆谐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党和国家政策这么好,百姓生活都是越来越好,我们都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市区里的公园环境好,各类配套设施完善,我们平时锻炼身体都非常方便。”

  清澈的河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当雄县,当地政府紧扣“人—水—草—牛”,坚持以草定畜,实现天然草场永续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人护水、水养草、草饲牛、牛富人”的生态发展模式,当地牧民在绿水青山间过上了富裕日子,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该县宁中乡堆灵村,牧民曲嘎的家庭牧场通过“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牧民”的方式加入了畜牧全产业链,形成了畜群畜种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畜牧业新格局。“通过发展家庭牧场,我们掌握了标准化养殖技术,提升了畜产品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缓解了草畜矛盾,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丰美的草场。”曲嘎说。

  在墨竹工卡县,通过推动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等多项措施打出了人居环境整治的组合拳,实施厕所革命,消除“无树户”,以更加整洁宜居的村容村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全区人居环境示范村的章达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多项举措的实施。章达村村民顿珠次培说:“现在村里的绿化越来越好,有公厕,大家的卫生习惯有了很大改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既非一日之功,又非一己之力。在绿色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拉萨市从“树少、高海拔”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华丽转身,率先书写苍翠底色,美丽家园的图景宏然呈现。这些成绩的取得,归根到底就在于拉萨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信念,坚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重要抓手,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坚持夯基垒台,积小胜为大胜,才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出生态文明的拉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