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独家采编

【口述西藏】镌刻在雪域江南的文化印记:西藏新华印刷厂旧址的岁月回响

2025-11-27 中国西藏网


图为西藏新华印刷厂旧址

  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多布村南130米处,有一处承载着西藏印刷业发展记忆的地方——西藏新华印刷厂旧址。1970年7月,这里诞生了西藏第一家书刊印刷企业——西藏新华印刷厂,从此,雪域高原的印刷事业翻开了崭新篇章。

  20世纪70年代,为响应党中央发展西藏文化事业的号召,破解高原文化传播与知识传承中“印刷难”的困境,500多名建设者从祖国各地出发,带着满腔热忱汇聚林芝。彼时的林芝多布村附近尚显荒芜,自然环境艰苦,生活条件匮乏,但这丝毫没有阻挡建设者们的脚步。老一辈西藏新华印刷人秉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厂”的信念,面对“一块荒地、几顶帐篷”的起步条件,硬是用双手在乱石成堆的河谷上“抠”出了生产线:缺少住房,就搭起帐篷暂居,没有施工机械,就肩扛手抬,他们靠勤劳的双手建厂房、架电杆、建电站,10多吨重的铅印二回转印刷机,一步步搬进了新建的厂房。为解决生活所需,他们自己盖宿舍、种蔬菜、修水塔。建厂初期,尽管只有铅印二回转等简陋设备,固定资产不足200万元,但西藏新华印刷人凭着精湛的技术与严谨的态度,成功承印了《毛泽东选集》《水浒传》等图书。墨香浸润着文字,从这里走向高原的每一个角落,赢得了各族群众的广泛赞誉。1977年,全年创利10万元,创下建厂7年多来最好的经济效益,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员工。 

  技术革新的脚步,从未在这片高原上停歇。1979年,第一台对开高速胶印机的引进,拉开了西藏印刷业从“铅与火”向“胶印”转型的序幕,西藏新华印刷厂从黑白印刷走上彩色印刷的历程就此开始。上海来的技术骨干手把手传授操作技巧,各族职工虚心学习,西藏第一代现代印刷技术队伍快速成长。1984年3月,西藏新华印刷厂从林芝迁至拉萨,与人民印刷厂合并,设备规模与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充实壮大。进入上世纪90年代,激光照排技术的引入,让工厂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传统工艺,正式迎来“光与电”的时代。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西藏新华印刷厂已从林芝旧址走向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实现了“印前数字化、印中高效化、印后自动化”的全面跨越,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从单一的书刊印制企业,成长为涵盖图书、期刊、票据印刷的综合性国有印刷企业。固定资产从1970年的200万元,增至2025年9月的1.10亿元;年生产总值从最初的几百令纸,增长到如今的7.4万令纸,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更是达到7997.99万元。 


图为保护修缮后的西藏新华印刷厂旧址

  留在林芝的新华印刷厂旧址,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规整的长方形厂区内,内部道路将现存的3座车间、1座印刷间仓库有序连接,厚实的墙体历经风雨仍坚实质朴,似乎在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墙壁上依稀可辨的生产标语,虽被时光磨去了色泽,却依然传递着当年的豪情壮志。2010年,这里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2024年,当地政府对旧址进行了专业的保护修缮,让这份“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留存。

  今天,当我们踏入西藏新华印刷厂旧址,指尖触碰着斑驳的墙体,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机器的轰鸣与建设者的笑语。这里不再承担生产任务,却以“工业遗产”的身份,成为雪域江南的重要文化地标——它见证了西藏现代印刷业的起步与腾飞,记录了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深厚情谊,更承载着一代代西藏新华印刷人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精神。尼洋河水静静流淌,这座旧址,就像河畔的一座“文化灯塔”,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段用热血与汗水书写的岁月回响。(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张庆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