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在四川甘孜丹巴县甲居镇甲居二村,有一座由四层藏式民居与十五层碉楼组成的院落,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团政治委员李卓然驻防、生活之地。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丹巴甲居红五军政治部旧址,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图为红五军驻留丹巴期间设立的政治部旧址。摄影:王东
据了解,在90年前,1935年6月、10月,红军两次来到丹巴,驻留丹巴长达十个月。期间,红军指战员深入丹巴村村寨寨,了解民众疾苦,向劳苦大众宣传革命道理,并于1935年10月下旬成立了中共丹巴县委,下辖7个区委。随即,又成立了丹巴县苏维埃政府及7个区级,47个乡、村级苏维埃政权,各级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人均由当地贫苦群众担任;建立起了14支游击队及各级妇女、儿童等群众组织;组建了以青年麻孜阿布(马骏)为团长的番民独立团,随着参军的群众不断增加,年底番民独立团扩建为独立师,正式纳入红军编制,马骏任师长,总部派李中权任政委,金世柏任副师长,并抽调100多名红军干部担任政工干部和副职。

图为红五军驻留丹巴期间设立的政治部旧址。摄影:王东
据丹巴县文旅局介绍,丹巴县是红军在甘孜第一个建立党、政、军、群组织的革命根据地;是甘孜参加红军最多(2000余名各族青壮年参加红军)、红军烈士最多的涉藏县域,占甘孜红军烈士总数的51.4%;是全县16个乡(镇)均被认定为革命老区的涉藏县域;有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高雪山——党岭雪山等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

图为红五军政治部会议室。摄影:王东

红五军政治委员李卓然的休息室。摄影:王东
90年后,这座占地面积550平方米,曾是巴旺土司囤积粮食、主动让出来给红军使用的碉楼,已经成为后人缅怀先烈、学习红军英雄事迹的红色教育基地。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革命遗址。这些历史遗迹不仅见证了红军的英勇与壮举,更见证了军民一家亲良好关系。

图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巴甲居红五军政治部旧址。摄影:王东
如今,这些历史遗迹已成为红色文旅融合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丹巴的嘉绒藏寨民居建筑形式独特,被世人称之为“康巴风情名片”。在丹巴,近160余户藏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星落棋布于山腰。近年来,丹巴县将独立师旧址与古碉楼群整合开发“红旅+藏寨”线路,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有力地拓宽了当地居民增收致富之路。(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东 王妍丹 陈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