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独家采编

【甘孜山水】泸定桥畔,VR技术让红色记忆穿越时空

2025-11-10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红色旅游的热潮,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2024年,泸定县旅游接待人数568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61.5亿元。而在今年的国庆、中秋期间,全县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又实现了新的增长。 


图为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的泸定桥横跨大渡河 摄影:陈浩力 

  三桥跨古今 

  在泸定县内,一眼望去,三座不同时代的桥梁横跨大渡河,默默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横跨大渡河的不仅有泸定桥,在其上游数百米,还有当年十八军进藏时修建的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再往上数公里,更有近年建成的雅康高速公路兴康特大桥。三座桥,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三个不同的时代,却在这一刻交汇于同一空间。 


图为游客正在泸定桥上打卡拍照 摄影:王妍丹 

  泸定桥,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铁索桥,正是当年22名红军勇士迎着枪林弹雨,匍匐攀爬过冰冷的铁索,在这里创造了“飞夺泸定桥”的奇迹。 

  沿着大渡河,多少的故事曾被滚滚江水所见证。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筑路进藏的艰辛。而如同红色巨龙横跨在两座青山之间的兴康特大桥,则彰显着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成就。 

  一座座桥,不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更成为历史书中的厚重记忆,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深沉底蕴和发展蜕变。 


图为从泸定桥的铁索往下望去是大渡河的碧波涟漪 摄影:王妍丹 

  VR赋能:重回1935 

  在泸定桥东头,一座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的科技场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红色文化的传承模式。作为国内首个以“飞夺泸定桥”历史事件为主题的红色科技文旅综合体,它构建的“历史场景数字化复原+文创消费链延伸”双轮驱动模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打卡”。 

  戴上VR眼镜的那一刻,大渡河的湍流声和心脏的跳动声在耳边响起,游客们就“成为”了90年前那场战役的亲历者。 


图为位于泸定桥东头的“渡河纪-飞夺泸定桥全感体验空间”内部 摄影:陈浩力 

  进入VR的视角,视线所及,不再是明亮的展厅,而是1935年5月29日凌晨的泸定桥。枪声、风声、水流声、呐喊声交织在耳边,铁索在脚下摇晃。红军日行240里的壮举,通过脚下快速掠过的森林草甸而有了实感。在虚拟空间里,甚至感受到桥面晃动与大渡河面的寒风。 


图为记者正在现场体验VR空间的“飞夺泸定桥” 摄影:陈浩力 

  当虚拟身体匍匐在冰冷铁索上前进,对面是敌人密集的火力,那一刻,体验者本能产生了恐惧。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红军是怎样的英勇无畏。半小时左右的沉浸式体验,将历史书本上的描述变为了可感知的现实。 

  “游客们体验之后最深的感触是,和平来之不易。很多人都是哭着出来的,心疼我们英勇的红军。”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人都是回到现实后,久久不能平静。 


图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部的红军夜行军的模型场景 摄影:王妍丹 

  而甘孜州泸定县的红色文旅创新不止于VR体验。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AR技术重现着“二十二勇士”冲锋的瞬间。大型舞台剧《飞夺泸定桥》则通过声光电特效,让游客身临其境。 

  这种“可听、可看、可感”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科技,正在让厚重的历史成为一段段可感知、可共情的沉浸式旅程。(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妍丹 陈浩力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