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独家采编

【牢记嘱托 谱写青藏高原新篇章】一抹“生态绿”,赋能新发展

2025-09-17 中国西藏网

  2025年9月10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实践伟力”研讨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深入探讨,不仅呈现了青海的实践成果,更勾勒出这一方略在青藏高原的生动实践图景,彰显出覆盖高原、惠及各族群众的强大伟力。展望“十五五”,青藏高原地区将继续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指引,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实现更大飞跃。 


图为研讨会现场 摄影:刘莉

  生态保护:共筑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全球气候调节器,守护这片净土是整个区域的共同使命。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婧梅指出:“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生态责任重大而艰巨。多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扛牢‘中华水塔’守护重任,牢记‘三个最大’重大要求,把青藏高原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作为一号工程。” 


图为李婧梅在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研究作品 摄影:张艺彤

  《2024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当地以“若尔盖山水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湿地修复、沙化治理等十大类生态工程,2025年上半年,完成湿地恢复4.2万亩、有效遏制湿地退化趋势;甘肃甘南州则出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生态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现实问题研究员程颐工在发言中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涉藏地区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各地立足区位职责,以科学规划与法治手段推进保护,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既筑牢了生态屏障,也为全球高原生态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 


图为程颐工接受记者采访 摄影:苏洋

  绿色发展:探索高原特色的生态经济之路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青藏高原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径。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教授徐立江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成果,青海和西藏等地在保护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才有持续动力。” 


图为徐立江在研讨会上做主题发言 摄影:刘莉

  稳固的生态屏障,正为青藏高原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根基。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青藏高原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径。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于晓陆介绍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黑马河镇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用好环青海湖地区开放12个景点的机遇,组织集体经营、社区全民参与,以党建联盟村集体经济‘抱团式’发展模式,打造圣湖‘观日胜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旅游增收—民族交融’良性循环的牧区新型发展之路。”  


图为于晓陆接受记者采访 摄影:刘莉

  在被誉为“高原林海”“西藏江南”的林芝,当地民众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林下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全面梳理评价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划分了不同的景观特色区域;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则利用黄河流域资源,积极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循环农业、商贸物流、中医中药、数据信息等绿色生态产业。这些实践表明,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并非单一模式的复制,而是引导各地立足实际,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正如李婧梅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青藏高原的绿色发展,既要守住生态红线,也要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种“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路径,同样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生命力。 

  统筹推进:四件大事在青藏高原的协同落地 

  程颐工在发言中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西藏工作实际,”“把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作为全局性定位、全方位要求、全过程引领,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涉藏地区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集中彰显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高超政治智慧和磅礴实践伟力。” 

  在茶马古道沿线,云南迪庆尼西乡、西藏昌都盐井村等村落,既守护着古道遗址等生态与文化资源,又“用文旅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资源,以文促旅,以旅促文,为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与发展实惠。”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副主委马扎·索南周扎谈道。青藏高原见证着茶马古道沿线实现了“生态保护守根基、产业发展促增收、文化传承聚人心”的多重效益,也见证着民族团结共识在各族游客与村民交往交流中的日益深化。 


图为马扎·索南周扎在研讨会上做主题发言 摄影:刘莉

  在西藏山南隆子县,万亩沙棘林郁郁葱葱,生长成一道边疆的生态屏障;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四黑产业”(黑青稞、黑藏猪、黑藏鸡、黑鸡蛋)与文旅业的深度融合,带动群众增收,实现绿色发展;经济向好让民生改善,新能源公交、供暖工程提升幸福感,各族群众凝聚力增强;同时,隆子机场通航、边境小康村建设,既便利民生又强化边境管控,让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形成良性循环。 

  同心共筑中国梦,雪域高原换新颜。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十四五”期间已在青藏高原结出累累硕果,展望“十五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青藏高原地区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推进各项事业,让这一方略的实践伟力持续彰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藏高原的力量。(中国西藏网 实习记者/张艺彤 记者/刘莉 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