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人员参观成果展。
11月19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在拉萨召开。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务代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代表和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发布第二次青藏科考应用成果。文/记者 张雪芳 图/记者 贡曲罗杰
会上,姚檀栋发布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综合集成十大应用成果,系统阐述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关于青藏高原环境转型的新认知。第二次青藏科考发现,青藏高原经历了三次环境转型:山海翻转与差异隆升驱动季风北进和暖湿海洋水汽输送,推动第一次环境转型;北部隆升与现代高原形成奠定寒旱化和三极联动格局,促成第二次环境转型;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造成高原暖湿化和暗绿化,驱动第三次环境转型。青藏高原新环境转型为宜居发展提供新机遇,亚洲水塔供水能力增强,支撑国家水资源保障和水安全战略,碳汇能力增强,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生物多样性服务人类潜力增强,保障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青藏高原新环境转型也给宜居发展带来亚洲水塔失衡与冰冻圈灾害、生态系统失衡与生境破碎化等风险。同时,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战略行动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也将为青藏高原宜居发展提供新的正向效应。姚檀栋提出,要在充分认识第三次环境转型带来的新风险基础上,抓住第三次环境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提出青藏科考面向国家需求的新目标新任务。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代表性成果发布环节,科考队专家分别围绕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气候变化与碳循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屏障建设、青藏高原人体健康与绿色发展、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效应、战略资源能源等方面,发布关键领域代表性成果。这些成果共同支撑了第二次青藏科考标志性科学工程的构建。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开展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次青藏科考既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一项标志性科学工程。自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实施以来,全体科考队员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次青藏科考贺信及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瞄准地球系统科学国际前沿,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组织科考分队3000队次,科考人员30000人次深入高原腹地开展了覆盖青藏高原全域的科考,推动世界级原创成果产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旨在系统推进第二次青藏科考重大成果综合集成,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好服务支撑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扩大我国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发布会将持续到20日,将通过图文、实物和数字化等手段系统呈现第二次青藏科考顶层设计、标志性科考进展、四大成果体系以及30项代表性成果等内容。
此外,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将持续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新的科考成果支撑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创建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抢占地球系统科学制高点,为守护“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服务2035科技强国目标提供坚实科技保障。
第二次青藏科考明确了亚洲水塔的三大核心新认知
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将进入新的阶段。那么,未来青藏科考应重点关注哪些研究方向呢?11月19日,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第一次青藏科考定位“摸家底”,第二次青藏科考定位“明变化”,第二次青藏科考新阶段定位“作贡献”,聚焦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安全发展。新阶段的重大科考任务主要服务于构建青藏高原国家安全观、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青藏高原世界科学中心等国家战略。总体思路是从地球系统向要素微观机理深入,从人工考察向无人智能科考迈进,从学科交叉向深度融合发力,从青藏高原向南北极联动拓展,不断突破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的人类认知边界!简言之,新目标就是推动青藏高原第三次环境转型下的绿色宜居发展科学行动,如亚洲水塔人水和谐适应性管理、高海拔人群适应和健康水平提升、流域-区域环境质量提升与绿色宜居发展、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产品价值、重大工程建设灾害防控等任务,推动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高质量宜居发展!
据悉,第二次青藏科考通过系统观测和综合集成,明确了亚洲水塔的三大核心新认知。首先,第二次青藏科考发现青藏高原经历的三次环境转型奠定了亚洲水塔的形成基础,尤其是当前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的新转型期,呈现出变暖、变湿、变绿、变暗的多圈层联动特征,这一变化已持续数十年并将延续至21世纪中后期。其次,亚洲水塔供水能力显著增强,过去40年长江源、澜沧江源等主要流域径流持续增加,预估本世纪末外流区径流量增幅最高可达49%,为我国及下游20多亿人口的水资源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第二次青藏科考系统揭示了亚洲水塔冰冻圈灾害链式风险。这些发现为我国水资源战略提供了科学支撑,明确了亚洲水塔的核心定位,为跨区域水资源调控和水安全保障提供了数据基础,助力亚洲水资源命运共同体建设。目前,科考已构建地球系统多圈层观测平台,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和水资源调控方案,守护好亚洲水塔。
除此之外,第二次青藏科考还有许多令人兴奋的发现。比如第一个重大发现是回声定位哺乳动物新类群——猪尾鼠。过去,我们认为只有蝙蝠和海豚等少数动物具有回声定位能力,而猪尾鼠的发现打破了这一认知边界,这是哺乳动物中发现的新的回声定位类群,对理解动物感知系统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个是鸟类迁徙获得遗传记忆的发现。第二次青藏科考发现鸟类的迁徙路线并不完全依赖后天学习,而是可以通过遗传记忆传递,这种遗传记忆实际上映射了地质历史的变迁。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鸟类如何世代相传迁徙路线,也为我们理解生物行为与地质演变的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第三个是微观世界的突破。此外,科考团队还发现了大量生物新种、新纪录,更令人振奋的是,找到了一批曾被认为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物种,这说明青藏高原仍然保存着许多未被充分认知的生物多样性宝藏。这些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科学空白,更重要的是,它们揭示了青藏高原作为“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和“北半球物种摇篮”的独特地位,为理解全球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些成果已经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确立了中国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