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资讯

“阿佳格桑工坊”:让编织技艺在新时代绽放熠熠光彩

2025-07-03 西藏日报


图为“阿佳格桑工坊”一角。记者 旦增嘎瓦 摄

  “一场青稞田里的氆氇时装秀惊技四座”;

  “江孜氆氇工艺在法国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上亮相”;

  ……

  近年来,氆氇成为西藏手工制品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走进日喀则市江孜县江热乡班觉伦布村的“阿佳格桑工坊”,纺织机的沙沙声,奏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动人乐章。这里,藏族传统手工毛织品氆氇正经历着一场华丽的“变形记”。

  江孜氆氇是一项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非遗技艺,是雪域高原极具民族特色的纺织品,其中,江孜县所产的谐玛氆氇更是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氆氇面临诸多困境,传统织机效率低下,颜色和品种单调,市场反响不佳,专业匠人短缺,曾经备受珍视的古老技艺一度陷入发展危机,从业者收入微薄,前景黯淡。

  转机出现在2023年。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积极引入“上海工匠”郭秀玲领衔的沙涓品牌,为江孜氆氇带来了新希望。郭秀玲团队深入西藏调研,精准把脉,开启了一系列以“活性传承”为核心的氆氇复兴计划。

  2023年4月,在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的支持下,包括格桑卓玛在内的50名江孜手艺人奔赴上海,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培训,学习毛毡技艺、氆氇设计、设备操作等技能,极大提升了独立设计和实操能力。同年5月,江孜县与郭秀玲所在公司合作创立“前店后坊”专精特产销模式,在村里设立“阿佳格桑工坊”,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同时,在上海设立西藏氆氇研发中心,在日喀则设立上海工匠氆氇工作室,汇聚全球优秀设计师,为氆氇注入新的生命力。

  郭秀玲团队对传统工艺进行大胆改革,研制出新型织机,解决了传统织机效率低的问题,让花色变得丰富多样。他们还将民族特色与当代时尚表达相融合,在保留藏地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增加产品的实用功能和时尚元素,使氆氇产品从传统走向现代,为日喀则传统手工艺和非遗氆氇技艺提升技术附加值。

  阿佳格桑氆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格桑卓玛说:“以前我连拉萨都没去过,现在不仅去了上海,还去了国外。今后我会继续带动更多的年轻妇女加入进来,传承发扬好这门手艺,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更多财富,过上幸福生活。”

  如今,走进“阿佳格桑工坊”,一片繁忙景象。“阿佳”们熟练地操作着新式织布机,五颜六色的毛线在她们手中穿梭,围巾、披肩、玩偶等氆氇产品逐渐成型。曾经收入微薄的她们,如今凭借精湛技艺获得了可观的收入,每制作一条围巾可得到300多元手工费,纹样复杂的氆氇加工费更是高达1200元,部分“阿佳”月收入可达4800元。

  工作人员拉片说:“以前就算自己会编织,也没有好的销路,收入很少。现在在这里工作,不仅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还能照顾到家里,很方便。”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阿佳”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她们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还积极学习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阿佳”们希望传统氆氇工艺能够不断创新,被更多人知晓和喜爱,传承和发扬好这一民族瑰宝。

  通过“阿佳格桑工坊”的成功实践,江孜氆氇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成功走向国际舞台。目前,江孜氆氇系列产品已在全国30余家线上线下门店销售,并成功入驻国外品牌店,成为展示“中国匠心”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