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现代西藏

牢固树立“两山”理念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系列报道——一江碧波载福来

2025-11-28 中国西藏新闻网


图为苏洼龙水电站航拍外景(资料图片)。

  昌都市芒康县索多西乡与四川省巴塘县,仅隔着一条金沙江,可群众要过江,脚下却只有晃晃悠悠的索桥,走得提心吊胆不说,光绕路就得多花一个小时。处于金沙江右岸的有些村更是长期处于不通公路的状态——“骑着骡子搞运输、以物换物、一袋索多西辣椒只能卖两元”,这是当地群众曾经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状况随着苏洼龙水电站的兴建逐渐得到改善。

  苏洼龙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巴塘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距离索多西乡政府不到三里地。历经7年的建设,于2022年全面投产发电,成为西藏首个百万千瓦级的电站。

  地比,一位土生土长的康巴汉子,也是索多西乡安麦西村的村党支部副书记,他亲眼见证了建设过程。

  听说要建水电站,村民们心里都“咯噔”一下。“大家都担心,水电站一动工,会改变原有的生活,刚开始村民都心存疑虑。”地比说道。

  为了让水电站顺利落地,索多西乡的干部和水电站工作人员齐上阵,一场场宣讲、一次次交心,“掰开揉碎”地做工作。后来,还专门组织村民去参观三峡大坝,眼见为实。至于搬迁安置,更是拿出一整套细化方案,一步一步,把大家心头的疙瘩给解开了。

  从2016年正式开始动工,七年磨一剑,苏洼龙水电站实现“一季三投、半年全投”。

  地比感慨地说:“当时我们村群众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积极投身水电站建设,大家都赚了不少钱呢!”

  据了解,在苏洼龙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中,累计帮助当地群众实现务工增收超3000万元、运输增收超6000万元,更为地方创造产值1.4亿元。

  最重要的是,长期困扰当地发展的交通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为统筹工程建设与群众出行需要,还同步新建了西索通乡公路47公里,新建跨江大桥1座,提高标准复建跨江大桥3座,结束了金沙江右岸部分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华电金上苏洼龙分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唐明武介绍道。

  “路修通以后,以前只能卖2元1袋的辣椒,现在能卖到25元一斤,还供不应求。每年都有公司来村里定点收购干辣椒,给每户带来上万元的收入。”地比高兴地说道。

  一路通,路路通,产业活。为了让这份活力持续涌动,苏洼龙水电站还积极开展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工作,实行了“三定”培养计划。

  “‘三定’就是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专门针对项目所在地较困难家庭。”地比说。

  苏洼龙水电站运行部的昂旺卓玛便是这项计划的受益者之一。“我们在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上学期间的吃住学费、来往路费都由华电金上苏洼龙分公司承担,毕业就能入职。”昂旺卓玛感慨道,“是水电站帮我圆了就业梦,改变了命运。”

  在推动地方发展的同时,苏洼龙水电站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唐明武指着楼道展示栏里两张对比图介绍道,左边是2015年的荒坡,右边是投资超1亿元建成的西藏规模最大的鱼类增殖站。

  “建水电站不能忘了这里的生灵。”他指着窗外正在自动运行的升鱼机介绍,“这是长江流域首个可以高效智能运行的双向过鱼设施,通过‘鱼道+升鱼机组合系统上行、集运鱼系统下行’双通道方案,缓解了水电工程建设对鱼类的阻隔影响,创造了国内水电站投产发电时升鱼机即具备运行条件的先例,从2018年起,我们就依托鱼类增殖站开展放流活动。”

  野生动物观测站也是苏洼龙水电站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水电站不仅对小爪水獭、矮岩羊等珍稀物种进行观测研究,还通过建设饮水点和舔盐点等设施,完善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驱车行驶在索多西乡的道路上,路两旁柳树依依,江面微风拂过,水波粼粼。地比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好的发展,是让江水既发电,又养人。”他语气里满是感慨,“十年了,这方水土的日子,也跟着亮堂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