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溜索‘哗啦’一响,我就知道回不去了!”阳光斜斜切进窗棂,高学摩挲着照片说道。
1978年,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踏上雪域高原支援边疆,高学便是其中一员。
当年,16岁的高学站在溜索旁,裤脚沾满泥浆。当高学的双脚离开江岸的瞬间,命运的绳索已将他永远系在了高原。
溜索上的青春
“我们是9月3日出发的,到拉萨的时候已经是国庆节了。”高学指着一张印有“国庆留影纪念”的黑白老照片,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怀念。
起初,高学被分配到山南加查园艺场。面对崎岖不平的山路,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然而,当走到江边,看到接他们的人指着溜索示意他们过去时,他还是傻了眼。
高学攥着溜索铁环的手沁出冷汗,他深吸一口气,学着藏族大哥的样子后撤两步猛地蹬地,“哗啦——”溜索在江风里发出令人牙酸的声音,脚下江水拍击岩壁的声音像野兽在咆哮。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最珍贵的是情谊。藏族职工总抢着干重活,藏族阿妈总把最好的酥油茶留给我们。”高学说着,眼底泛起泪光。
教育战线的改革先锋
1979年,高考重启的春风吹上高原。高学和十多个知青挤在一辆解放牌卡车里,手里“兽医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被汗水洇出指印。
然而,人生的轨迹总是充满意外。“后来,组织突然让我从兽医改行搞思政教育。”高学服从安排,到华东师大政教系进修。
再后来,高学调任原西藏民族学院教务处,面对千头万绪的教学管理工作,他花了整整一年跑遍所有院系,把开学筹备、考试安排、假期收尾等事务梳理成一张《教学管理运行图》,将散乱无序的教务工作整合得井井有条,成为民大教学改革的“活地图”。
更大的变革在英语教学上。看着藏族学生对着英语试卷发愁的模样,他推出分级教学制,改革立竿见影,藏族学生的英语成绩提升得很快,大家信心满满。
高原农业科技突围
2019年,57岁的高学从教育系统转岗,接过了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委书记的重任。
那时的自治区农科院面临活力不足的困境,人员平均年龄为52岁。高学从档案室尘封的牛皮纸袋里,发现农科院里藏着解放军在拉萨开垦的第一块地。
他找到这块地,并新立石碑,高学向大家申明:“农科院的初心是‘改变西藏农业的落后面貌,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使命是‘探索高原环境下的农业发展规律,开展高原农业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的研究’。”
“农科院急需新鲜血液!”随后,三场“破冰行动”在质疑声中展开,将中层管理团队的平均年龄降至43岁。有人质疑“太过激进”,他则反问道:“不给年轻人‘破土’的机会,怎么知道他们不行?”
随着三批年轻干部上任,自治区农科院的晨会飘起酥油茶混着咖啡的香气,实验室深夜常常亮着电子屏的幽蓝。自治区农科院在“新农科”建设的浪潮中“跑”了起来。
“123战略不是口号,是给青藏高原的聘书。”高学带领团队立志将自治区农科院打造成为青藏高原农牧科技创新的高地。“青稞育种创新团队”屡次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专利,“牦牛创新团队”给高原之舟戴上北斗项圈,游牧文化与卫星云图在数据库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一路走来,高学的足迹贯穿西藏半个世纪的变迁。他总说:“在高原,青春不是被献出去的,是种下去的——种下去,就会长成树,开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