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古道新风

塔拉滩上,牧民叶多的“阳光财富”

2025-11-28 青海日报


塔拉滩上,光伏园区里的“光伏羊”。


牧民叶多在塔拉滩上讲述他的故事。


“光伏羊”成了青海的一张亮丽名片。黄河公司供图

  风裹着沙砾掠过脸颊的刺痛,是叶多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这句俗语,道尽了这片戈壁曾有的苍凉——98.5%的土地被荒漠吞噬,年均蒸发量远超降水量,稀疏的牧草根本养不活羊群。

  49岁的叶多是海南州共和县铁盖乡下合乐寺村牧民,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曾经他和乡亲们只能“逐水草而居”,赶着羊群在几十里外的草场辗转。“干旱年景,羊瘦得皮包骨头,一年忙下来刨去饲料钱所剩无几;风沙大时,房子能被埋半截,不少人熬不下去,只能含泪搬离。”叶多回忆道。

  如今,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叶多眼前的景象早已天翻地覆。深蓝色的光伏板如海洋般铺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羊群悠然觅食。曾经的荒漠,正悄然孕育着一场生态与经济共生的奇迹。而叶多,也从一名传统牧民,转型为“光伏牧民”,成为这场变革中最鲜活的主角。

  一切的转机,始于2012年。青海省依托塔拉滩丰富的光照资源和广袤的荒漠化土地,开启新能源基地建设。望着初来此地的建设者,叶多曾满心疑惑:“这荒滩连草都养不活,能搞出啥名堂?”

  他没想到,短短数年间,超过60家光伏企业陆续入驻,建成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面积达609平方公里。每年,约10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从这里输往江苏、河南等地。这些“晒太阳”的板子,彻底改写了他和塔拉滩的命运,为他们开辟出一条家门口的致富路。

  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公司)是最早进驻塔拉滩的企业之一。黄河公司海南分公司产业园项目部曹军介绍:“最初建设的光伏电站,支架距地面只有0.5米高。那时候地面光秃秃的,草没几棵,大风一起,沙石噼里啪啦打在光伏板上,设备很容易损坏。”

  意想不到的是,光伏板一立,竟带来生态的转机。板子有效阻挡了50%的风速,减少了30%的地表水分蒸发。加上运维人员定期清洗光伏板的水流渗入土壤,冷凝水也持续滋润,板下荒漠竟渐渐冒出绿意——草长出来了。

  可新的难题很快出现:杂草疯长至一米多高,不仅遮挡光伏板影响发电效率,秋冬干枯后还极易引发火灾。“我们试过雇人割草,可园区这么大,割了这边,那边又长出来。”曹军说,“一个电站一年光割草就得投入近200万元。用除草剂又怕毁了刚复苏的生态。”

  “与其花钱割草,不如让羊来吃。”之后,黄河公司邀请16户牧民把羊群放到园区里来吃草,还与铁盖乡达成近10万亩(1亩约等于0.0667公顷)草场免费使用协议。

  叶多那时养着200多只羊,正为饲料昂贵犯愁,听说能去光伏园区放羊,他第一时间报了名。“一开始还担心羊会撞坏设备,”叶多笑着说,“可跟了几天发现,这些羊聪明得很,会绕着板子走,专挑嫩草吃。啃过之后,草的高度刚好不遮挡光伏板。”

  除了放羊,叶多还在园区从事光伏板清洗、维护等工作,每月工资4000多元,实现“放羊+务工”双重收入。随着海南州32个光伏生态牧场和56个集中放牧点陆续建成,越来越多牧民像叶多一样,成为“家门口就业”的光伏产业参与者。

  为方便羊群活动,黄河公司在后续建设中,特意将光伏板间距从3米扩大到5米,支架高度从0.5米抬高到1.2米,真正为羊群打通“绿色通道”,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牧羊”。

  “现在每天在光伏电站吃草的羊接近11000只,每年可为牧民平均增收约3万元到4万元。”曹军介绍,“我们创新实施的‘光伏+生态+惠民’模式,已在园区其他企业推广。‘光伏羊’成了青海的一张亮丽名片。”

  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每只“光伏羊”都佩戴了黄色耳标“身份证”,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月龄、疫苗接种和养殖户等信息。这让“光伏羊”成了走俏市场的“网红产品”,价格比普通羊高出三倍。此外,红外无人机、监控设施不仅用于光伏板巡检,还能实时监控羊群动向。

  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的恢复。2012年至今的十余年间,园区植被覆盖率随着光伏电站建设在逐年增长,增幅达15%。相比未建设区域,已建成的光伏电站子阵内近地表风速降低30%以上,植被覆盖度增加超过30%,地上生物量平均增加65%。

  现在,每当叶多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光伏园区,看着羊群在深蓝色的光伏板下悠闲吃草,心里就格外踏实。从“不毛之地”到“阳光电站”,从游牧牧民到光伏牧民,塔拉滩的变迁,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动人篇章。而那些在光伏板下放牧的牧民们,也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阳光财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