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籽籽同心

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他们种下健康的种子

2025-11-13 人民网-四川频道

  “从6月就穿上的秋裤,现在要替换成棉裤了。”11月10日,成都市温江区第三人民医院护士杨迎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窗外,终年不化的雪山和呼啸的寒风提醒着她,这里是另一个“世界”!

  海拔420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泥朵镇卫生院,见证了成都市温江区一支医疗团队的接力奋斗。他们用智慧与勇气,努力改善着这片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之地的医疗条件。

  水!是生命,也是考验

  当被问到初到泥朵镇最难忘的生活细节时,援藏医护人员的回答惊人的一致:“水!”

  2025年1月,27岁的杨迎来到泥朵镇卫生院。“这里没有洗衣机,我们只能用冰雪水手洗衣物。”杨迎回忆着和泥朵镇的“初次邂逅”,“洗头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出太阳那天就是洗头日。”

  2023年初就来此帮扶的重症监护专科护士谢艳回忆道:“去之前做了很多心理准备,但真正让我震惊的不是高原反应,而是缺水的现实。”在这里,洗澡成了件大事,医护人员每周要翻越大山,坐3小时车去135公里外的色达县城。“第一次洗澡是到泥朵的两周后,在县城公共浴室‘报复性’地洗了好久。”来自温江区中医医院肾病科的主管护士陈娇说。

  高原缺氧使日常行动变得异常艰难。“空手爬二楼交班,走几步就喘不上气,浑身发抖,就像胸口压着块大石头。”温江区中医医院内二科主管护师陈娇这样描述。

  “一声雷响后,可能会连续几天停电停网。”温江区妇幼保健院副主任护师黎敏回忆,“晚上停电时,制氧机无法使用,我们只能抱着氧气瓶,眼巴巴地等到天亮。”

  不过,困境中也有温暖。“后来每次停电,我们都会先打电话报平安,然后去藏医阿哥家烧牛粪取暖。”陈娇笑着说:“大家挤在小床上聊天、说笑,寒冷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

  就这样,一群原本素不相识的援藏医护人员,在高原上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

  “有一次正吃着饭,鼻血突然就流出来了,把大家都吓了一跳。”高原反应让黎敏经常流鼻血。回到温江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症状才慢慢好转。她在援藏工作总结中写下的“高原缺氧不缺精神”,成了队友们的座右铭。

  泥朵镇地域广阔、人口稀少,牧民居住分散,这给医疗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每年4到6月的虫草季,“不少孕妇因为上山挖虫草而流产”的情况让医护人员十分揪心。“这是牧民的创收季节,不是重症他们不会来就医。”温江区人民医院主治医师丁平丽的话道出了其中的无奈。为此,卫生院不得不开展上门服务。

  泥朵镇部分村子信息闭塞,健康知识普及不到位,陈娇每周抱着疫苗箱,在颠簸的摩托车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只为将疫苗接种的好处传递到村民心中。 “看着村民从抗拒到主动,那是我最欣慰的时刻。”

  “在牧区推广医疗项目,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根深蒂固的观念。”谢艳深有感触地说。她发现很多牧民把高血压当成“血气旺”,把糖尿病症状看成“胃口好”。于是,她别出心裁地将现代医学融入藏族文化,创作了“健康格萨尔王传”的故事,这种文化“翻译”让健康理念更容易被接受。

  2024年初,温江区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徐林来到泥朵卫生院,“上去第一周,瘦了整整8斤”。克服身体和生活上的诸多不适,徐林开始筹备卫生院的首例手术。“我们自费制作宣传画,深入牧区找患者,院长去县医院借耗材,镇长去和患者沟通。”当手术成功后,医护人员合力将患者从三楼手术室抬到二楼住院部时,“汗水和泪水都混在了一起”。

  从“卡卓”到改变:一场医疗的接力

  “此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泥朵镇卫生院医护队员们的答案质朴动人——“一句真诚的‘卡卓’(谢谢)”“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场医疗的接力”……

  谢艳在168人次的护理培训中,深刻体会到:城市医疗注重“精细化专科”,而高原护士则需要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独当一面。徐林在完成论文时,见证了本地化的医疗实践:藏族护士长设计藏语宣教册,按照牧民的作息安排服药;院长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协调私车深入牧区,面对牧民疑虑,坚定地表示:“事关健康,再难也要做!”

  丁平丽回来一年多了,泥朵镇的一些片段还时常在她脑海中浮现:晴空下的牦牛群,藏族大爷的酥油茶,医院里大娘紧握的双手。而卫生院的同仁们正通过入户接种、科普宣讲、专病专管等方式,一步步推动着就医观念的改变。

  2023年,在温江区卫健系统的全力帮扶下,泥朵镇卫生院成功创建了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和县域医疗次中心,住院部也拔地而起。丁平丽、黎敏、陈娇被评为色达县对口支援干部人才“传帮带”先进个人。

  如今,第七批援藏队员杨迎与队友们正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继续写着新的生命故事。雪山依旧,泥朵镇的医疗春天正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