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和美藏寨

尼木县麻江乡7000亩人工草场燕麦——奏响乡村振兴“丰收曲”

2025-11-14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位于琼穆岗嘎雪山脚下的尼木县麻江乡人工种草草场,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壮阔。连片的燕麦草随风摇曳,泛着金黄的光泽,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2025年麻江乡燕麦草收割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这幅草浪翻滚、机器轰鸣、牧民欢笑的丰收图景,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自2017年起,麻江乡开启了人工种草的探索之路,如今7000亩燕麦草场已成为当地牧民的黄金牧场。为降低牧民种植门槛,上级部门全程贴心帮扶,免费提供种子、提前整好耕地,让400余户牧民零负担种下希望,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便是草场最热闹的时节,今年也不例外。牧民或驾驶皮卡车满载着收割而来的饲草穿梭草间,或弯腰捡拾打包好的饲草,指尖沾染着青草的香气,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喜悦。

  据测算,每亩燕麦草产量千斤左右,沉甸甸的收成背后,是400余户家庭的生计与希望。

  让大家振奋的,是钱包越来越鼓的幸福感。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燕麦草产业从种植到收割形成了完整链条,牧民既能参与田间管理又能通过收割获得务工收入。如今,当地牧民每户年收入最高可达一万元,低的也有五六千元,稳定增长的收入让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麻江乡作为纯牧业乡,过去长期面临天然草场超载和雪灾导致饲草短缺等难题,牧民收入波动较大。为解决这一困境,2017年,麻江乡党委、政府在强聂村和达琼村启动了大规模人工种草项目。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第三方公司,统一提供燕麦草等饲草种子,并整合草场资源,其中近半数的种子和草场由乡政府直接支持,引导牧民转变传统养殖方式,逐步形成“人工种草+合作社育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曾经依赖天然草场的麻江乡牧民,如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经过8年的精心耕耘,这片草场已成为牧民心中的“绿色银行”,不仅显著提升了畜牧业抵御雪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通过科学种植和规模化利用,让两村400余户牧民家庭牢牢掌握了增收的“钱袋子”。

  11月初,记者在强聂村和达琼村看到,连片的燕麦草随风起伏,宛如金绿交织的草浪。牧民抓住晴好天气,使用收割机在草场忙碌作业,收割和转运工作有条不紊。据悉,全部收割任务预计需要十余天时间,将为牲畜越冬备足“口粮”。

  近年来,麻江乡依托人工种草推进生态治理,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管护,使草场重现生机,成为牧民增收的聚宝盆。“这片草场自2017年开始种植饲草。之前群众缺乏固定收入,种草之后,村里男女老少都有了活干。”达琼村党支部副书记次旺占堆介绍说,产出的草既能自用,也能喂牲畜。在乡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大家的收入明显提高。

  据了解,该项目采取“政府扶持+合作社带动+群众参与”模式,惠及400余户牧民。乡政府的资源支持显著降低了牧民的生产成本,合作社通过规模育肥和统一销售,将饲草转化为实际收益,让牧民无需额外投入即可共享发展红利。

  “从成效来看,项目不仅为牧民构建起稳定的年均增收保障,而且通过7000余亩人工草场的规模化种植,大幅减轻自然草场的放牧承载压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双向共赢。”麻江乡政府工作人员扎西云旦表示。

  下一步,乡里将聚焦饲草品种迭代优化,持续提升饲草加工储存的专业化能力,推动项目长效运转、提质增效,同时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同类高寒牧区的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这场丰收不仅为牧民开辟了稳定的就业路径,而且送来了实实在在的定心丸。以往每到冬季,饲草短缺是牧民心头的难题,牲畜越冬成了“悬在半空的事”。如今,草场收割的饲草量充足,足以覆盖所有家庭的牲畜越冬需求,“冬天喂草不用愁”的踏实感,让牧民彻底卸下了心头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