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群众在表演节目。
农牧民在油菜花田中欢快舞蹈。
2020年,山南市成功举办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观摩会。2023年,曲松县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称号,同年,曲松县民族团结广场被自治区命名为第二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4年,该县又承办了自治区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的曲松大地上,青稞随风摇曳,诉说着千年的深厚情谊;雪山冰川巍然耸立,见证着民族团结的辉煌篇章。从广袤的草原牧场到蓬勃发展的产业园区,精彩纷呈的文艺展演、广受欢迎的主题活动、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遍布城乡,处处可见各族群众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动人场景。
近年来,曲松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践“345石榴籽效应”工作法。通过“三大阵地”筑牢基础,创造性实施“三链协同、四维融合、五创联动”系统工程,使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紧密团结,在高原之上绽放出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三链协同”
筑牢民族工作根基
凝聚思想共识,方能筑牢民族团结的深厚根基。曲松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视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高位统筹,拧紧“责任链”。制定并实施13份指导性文件,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工作重点问题,构建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
在多元支持加固“保障链”方面,曲松县选拔调整优秀干部563人次,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员377名,印发《民族政策应知应会》手册1300余本。曲松县财政局累计安排资金1140余万元,全面保障创建工作高效运行;湖北省黄石市援藏工作队也投入630余万元,共同打造下江乡民族团结主题园和就业援藏展厅,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曲松县注重制度创新,优化“机制链”,探索“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全覆盖、全动员”的“五全”创建模式,建立健全研究谋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情况通报等7项工作机制;构建“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指导、半年一总结、全年一考核”的“四个一”考核评估体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选拔、教育培训等重点内容,确保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四维融合”
打造民族团结实践样板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其长远之基、根本之举在于增强文化认同。曲松县通过文化浸润、宣传教育、典型引领等方式,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有形、有感、有效落地,曲松县举办了5期区内外专题培训,创新“县委班子带头学、党员干部深入学”等“六学”模式,实现各族干部群众教育全覆盖;组建“红色宣讲员”队伍,开展“甜茶馆里话党恩”“田间地头送政策”等宣传活动830余场次,向群众讲清惠民政策、讲明幸福来源,持续巩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同步上线主题彩铃、发送移动短信,让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2023年10月13日,山南市召开宗教领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行动成果交流观摩会,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曲松县日果曲德寺、东嘎曲德寺及寺管会的标准化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推广、“三个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实地观摩曲松县民族团结主题广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果展示,学习曲松县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方面的典型做法。
在实践创新品牌化方面,曲松县结合不同群体特点,打造了7个特色活动品牌,开展各类实践活动230余场次。学校的“七个一”“五彩一周”等活动在全区推广,“通过我们的传统节日”深受干部群众好评。同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丰富了线上线下载体;在“网信曲松”“曲松融媒”开设专栏,发布专题信息180余篇、宣传视频60余条;制作《曲松民族团结报》,推送政策知识、工作信息30余期;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2个、主题园1个、教育阵地6处,以民族团结广场为中心、以罗布沙镇、堆随乡为两翼、以模范单位为多点,构建贯穿全境的“一核两翼多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在交往交流交融实践纵深化方面,曲松县以语言相通为基础,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红·领·竞”活动;以文化交流为纽带,组织7批共140人次“高原红石榴”赴区外参观交流;以就业援藏为桥梁,创新推动“鄂藏情”区外组团式市场化就业,让各族群众在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凝聚共识。截至目前,累计组织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及农牧民实现就业286名(其中武汉40名),包括组团式市场化就业273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13名。
“五创联动”
绘就民族地区发展新图景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最坚实有力的支撑。近年来,曲松县锚定这一目标,以“五创联动”激活发展动能,绘就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在“创建+产业振兴”方面,曲松县实施了“产业振兴双轮驱动”战略,统筹安排2107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着力打造罗布沙镇万亩优质经果林产业园和堆随乡现代化奶牛养殖示范基地等项目,有效带动农牧民增收超千万元。在“创建+兴边富民”方面,积极推进“三治融合”工程,成功建设了6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宣传卓嘎、央宗姐妹的爱国守边精神,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强边固防战略。在“创建+民生保障”方面,构建了多元化的民生保障格局:实施“曲松工匠”计划,带动创业增收;建成全区首家县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健康县;推进“十项提升工程”,实现行政村水电路讯网等全覆盖;设立27个农村寄递物流站,让群众不出村即可收寄快递,显著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在“创建+社会治理”方面,创新实施“平安筑基”工程,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全覆盖,打造了“雪亮工程”智慧平台,筑牢了基层安全防线。
民族团结在曲松县是生动实践。文化传承阵地中,《千年拉加里》梳理民族交往史,传承 6项自治区级非遗,《石榴花开》等节目巡回展演,下洛村群众自编自演的折嘎《民族团结》传递群众心声。校园里,曲松镇小学“小小讲解员”讲述民族共享故事,28字共同体意识标语烙印在青少年心中;2024年该校挂牌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校,石头彩绘画、民族体育课程成为民族团结教育载体。基层服务阵地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驿站成群众交流互助家园……这些平凡的瞬间,正是“石榴籽效应”的生动注脚。
如今的曲松,各族群众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中不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形成了“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谐局面。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产业发展,无论是校园课堂还是田间地头,亦或是基层服务与民生保障,“345石榴籽效应”已全面渗透至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在高原大地上结出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