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扎囊县的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企业——西藏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如同一片“绿洲”镶嵌在沙丘之中。记者 丹增平措 摄
图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群众在产业基地进行田间管理。记者 丹增平措 摄
六十年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扎囊县,从一穷二白走向百业兴旺,群众实现安居乐业;曾经脆弱退化的生态环境焕发新生,昔日“靠山吃山”转变为绿色发展。社会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戈壁滩长出智慧果——
“植物工厂”点燃增收新引擎
走进扎囊县阿扎乡的西藏戈壁田园“植物工厂”,恒温环境中,一株株绿色幼苗茁壮成长。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阿扎乡光热资源丰富,但受限于干旱贫瘠,土地长期闲置。2019年,山南市引进企业,在这片戈壁上开拓现代农业。
“我们集成物联网、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打造‘植物工厂’,在不依赖土壤和气候的条件下实现高产、优质、安全的农业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该工厂占地170亩,已获54项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与多所院校合作推进技术转化。
企业以圣女果为主打产品,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建设水培种植基地,通过智能系统自动调控温湿度、光照、营养液等要素,实现标准化生产。如今,年产高品质圣女果2000吨,产品远销拉萨、广州乃至港澳地区。
“植物工厂”不仅丰富了群众“菜篮子”,也拓宽了增收路。工厂流转土地,每年为村集体带来3万余元收益,并吸纳23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月工资5000元。厂长拉珍曾长期在外务工,如今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她笑着说。
沙窝变身金银滩——
万亩改良地托起绿色产业链
不远处的扎囊县绿之源现代农业基地同样捷报频传。基地专攻沙化地改良和现代设施农业,已治理沙化土地1200余亩,建成智慧玻璃温室、连栋大棚18座、采摘棚20座,配套冷链物流分拣综合体及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硬件体系初具规模。
通过持续引种驯化,基地成功筛选出“雅藏芦笋”“雅藏辣椒”等适生品种。“芦笋根系发达,能有效固沙,还能持续改良土壤。”基地负责人解释道。
近年来,扎囊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荒地开垦,引进亿利资源、蒙草集团、江雅生物等一批绿色企业,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走出一条“大胆探索、生态优先、科技赋能、增产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
扎囊县副县长郝磊介绍,通过植树、光伏治沙、飞播造林等措施,沙漠流动性显著降低,周边植被密度不断提升。群众深受风沙之苦,参与治沙的热情非常高。
家门口捧稳就业碗——
“培训+订单”让百姓安居乐业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近年来,扎囊县紧扣民生,在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基地打造、技能培训等方面下足功夫,稳就业、保民生、促增收。
在扎囊县残疾人就业基地的加工车间里,员工正熟练地进行裁剪、缝纫和熨烫。基地推行“培训+”模式,帮助残疾人掌握技能,并通过“培训+订单”提供稳定岗位,实现托养与就业两不误。
来自贡嘎县的土旦益西因心理和精神疾病一度失去劳动能力。2019年,在山南市残联推荐下,他来到基地工作,重拾生活信心。基地监督员次仁桑珠介绍:“目前有20多名残疾人员工,这里不仅传授技术,更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
在基地实现就业的巴桑达娃说:“这里待遇很好,既教技术,还管吃住。”次旺杰布因肢体残疾曾只能做零活,县残联帮他进入羊嘎村合作社工作,如今月收入8000元,工作不累,离家近,还能兼顾家里。
扎囊县民政局副局长朱雪琴表示:“下一步将与人社部门加强合作,开发更多岗位,深化‘培训+岗位’服务,完善援助机制,助力更多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
雅鲁藏布江畔,桑耶镇洛村的果园里,矮化苹果挂满枝头,释放出沙漠中难得的生机。村民次仁措姆是果林股东,平时负责除草和修剪枝叶,日工资180元到200元。“不用外出打工,又能照顾家人,挺好的。”
2019年,洛村建设2000亩矮化苹果基地,2021年打造集生态修复、林果种植、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村党支部书记旦增尼玛介绍:“采用‘党建引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闲置荒地,壮大村集体经济,吸纳村民务工65人。”
村民卓嘎说:“村里种植矮化苹果,加上在南北山绿化工程项目务工,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
截至目前,扎囊县新增国土绿化面积27638亩,其中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两岸新增绿地25136亩,带动就业3661人,累计用工15.77万人次,预计群众增收5676万余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扎囊县将继续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奋力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扎囊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