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以来,先后11批次2417人次“组团式”援藏专家进藏,以“组团”之力破局,以“授渔”之心深耕,让跨越山海的医疗接力,在雪域高原筑起了守护生命的健康长城,浇灌出民族团结的绚丽之花。
一年又一年的发展变化,记者镜头里记录下拉萨的医院里手术灯照亮深夜,那曲的群众骑着摩托车前往卫生院接种疫苗,阿里地区的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挂号、检查、取药“一站式”服务……一个个温暖场景串联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十年的坚实足迹。
一年又一年的持续接力,记者采访援藏医生的话语犹在耳边:来自北京的任轶说,“我有义务尽我所能,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福建省泉州的黄翠琴说,“要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到高原,让当地群众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这就是我援藏的意义”;河北省定州市的边晨峰说,“援藏这段经历是一生的宝贵财富,要让援藏精神代代相传”……一句句来自祖国各地的郑重承诺镌刻下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十年的赤诚初心。
十年援藏路,最动人的是技术攻坚的突破与坚守。曾经,西藏许多重症疾病的治疗是“不敢想、不敢治”的禁区,如今“大病不出藏”的承诺正在成为现实。在西藏首个通过“三级甲等”评审的地市级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中,北京市援藏医疗队带来多领域最新技术,成功开展300多项新技术和众多疑难危重手术,其中近百项填补了自治区空白;阿里地区日土县人民医院在援藏医生帮助下,从成功救治首例儿童高热惊厥患者,到气管插管技术的首次实践应用,实现了多项零突破;山南市隆子县医疗卫生领域从设备迭代升级到核心技术赋能,从骨干人才培育到重点学科建设,全方位补齐发展短板……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十年来,西藏地市三甲医院从无到有增至6家,13家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已有7家创建为“二甲”医院,近400种“大病”不出藏,2200多种“中病”不出市(地)就能治疗,绝大多数“小病”在县乡镇能够解决,各族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预定目标如期实现。
十年传帮带,最可贵的是“带不走医疗队”的初心传承。组团援藏的深层意义,不仅在于救治当下的患者,更在于培育当地医疗力量。那曲市人民医院次旺白玛医生在援藏专家的培养下,实现从“观摩”学员到抢救前置胎盘大出血孕妇骨干的蜕变,如今可以接力指导更年轻的同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俊霞回忆起援藏期间在拉萨组织举办首届消化雪域峰会暨第二届消化内镜消洗培训班,请到很多专业领域的大咖前来,她说:“我们希望结合国内外消化学科最新进展,将自身研究成果分享给更多的医护人员。当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西藏更多医护人员增长消化内科的诊疗经验,觉得自己援藏工作有了更高的价值和意义。”各支援省市184家医院与受援医院建立帮带机制,让“团队带团队”“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在雪域遍地开花,累计帮带2039个医疗团队,5416名本地医务人员成长起来,如同格桑花般扎根故土,守护乡邻健康。
十年鱼水情,最暖心的如石榴籽般的同心相守。援藏医生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他们或制作科普手册、传播健康常识,或按群众作息调整诊疗时间,或骑上摩托车穿梭在牧区帐篷间义诊,亦或在日喀则市定日县地震后主动请缨、带队救援……医疗不仅治愈病痛,更让民族团结随健康希望在高原扎根生长。十年来,从“以院包科”的精准帮扶到“医教研管”全面发力,从“流动医院”常态化下乡到本土医护人员带教后能独立开展急诊急救,从线下手术指导到5G远程会诊,复杂手术不再“跨山越江”,从临床救治到高原医学研究,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在“组团式”支援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援藏医疗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是援藏精神指引,更是同心筑梦、共护健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十年砥砺,山海同心。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十年,是技术扎根高原的十年,是人才茁壮成长的十年,更是民族团结深耕厚植的十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这场跨越山海的医疗接力必将继续前行,为西藏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中国西藏网 文/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