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日《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加快推动作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基本依托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在机位点最高海拔5370米的华电琼结风电项目现场,风机叶片正迎风旋转,每年输送的清洁能源可满足12万户家庭用电需求,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87万吨。这个“云端”风车,正是西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以高寒缺氧的地理挑战为创新突破口,将风能资源转化为绿色动能,为高原经济注入新活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西藏的风、光、电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三峡集团措美哲古风电场作为我国首个超高海拔风电项目,通过技术攻关破解了低气压、高紫外线环境下设备运行的难题。其二期工程采用3.6兆瓦风电机组,创下当时超高海拔地区单机容量之最。项目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通过以工代赈的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实现建一个项目、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在那曲市,色尼区达嘎普独立构网型储能项目凭借其在电力技术领域的突破性创新与卓越成效,对于提高那曲市及周边地区的清洁能源利用率、保障电力供应具有重要价值。“十四五”以来,西藏大力发展水电、光伏、风力发电,有效缓解冬春季节缺电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得到快速释放。截至2024年底,西藏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已形成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清洁能源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西藏特色农牧业势不可挡。日喀则市通过推广“藏青2000”“喜玛拉22号”等优质良种,青稞单产有效提升,并开发出稞蛋白肽、青稞β-葡聚糖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波密县,天麻产业通过科研平台+农户+加工的模式,带动群众增收,将林下资源转化为林荫宝地。更值得关注的是,西藏积极搭建农牧云平台和全区农牧统一数据库,开发“西藏农牧”手机APP应用端,绘制全区农牧数据“一张图”。实现农田数据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印证着数字技术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系列政策构建“四梁八柱”支撑体系。在清洁能源领域,推进金沙江上游、藏东南等基地及电力外送通道建设,2024年“藏电外送”创经济效益4.9亿元;在特色产业方面,拉萨林周县青稞产业、农牧融合产业等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新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人才培育上,实施“英才汇聚”工程,吸引西藏自治区外人才并培育当地技术骨干。正如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冠杰所言:“西藏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实际出发,发展具有高原特点的新质生产力,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全球最高风电项目”到“智慧农场”,从“青稞蛋白肽”的开发到“四梁八柱”政策支撑体系,西藏正以“新质生产力”书写高原高质量发展新答卷。这些实践印证:唯有立足高原特色、突破技术壁垒、完善政策配套,才能将地理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让新质生产力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中国西藏网 文/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