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萨班论坛

王万青何许人?不恋上海,爱玛曲

2025-10-14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2025年10月14日是王万青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这个来自上海的医生,在玛曲草原坚守56年,用实际行动书写民族团结,感动着每一个人。英雄不应被遗忘,在玛曲草原,在青藏高原,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着无数个王万青,在坚守,在奋斗,前赴后继,无怨无悔。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最可敬的英雄。  

  2025年初春,单位突然让我带队到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采访。实话讲,对这项任务我有些犹豫。玛曲县是甘肃省最偏最远最高的县,平均海拔约3300米。初春的玛曲除了冰天雪地,还能有什么热点采写呢?拿到上级交办的任务单,王万青的名字映入眼帘。我赶紧在网上收罗,这才知王万青非同寻常。 

 
图为采访组深入玛曲县阿万仓镇的途中。摄影:易文文

  不走寻常路,偏向玛曲行。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高才生王万青毕业了,理想与激情在他的身体里就像拉满的弓弦蓄势待发。如果说他最初放弃城市里的大好医学前途来到甘南,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么在半年集中培训后,王万青又选择了医疗条件最艰苦的玛曲县阿万仓中心卫生院——他这明显是奔着“吃苦”去的。在那个物质比较贫瘠、思想较为动荡的年代,思考和选择也是一种吃苦,它让王万青不断地剖析内心,寻求更深的自我认知,作出常人无法理解的决定。正如他在分配志愿表上写下的那行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艰苦的地方去。”这便是王万青的不同,把自己交给时代,把一切献给祖国。时代的洪流中,这样的选择多少有些决绝的意味,人生若只如初见,不走寻常路的王万青则是一次选择,一生践行;初始决绝,终生无悔。 

 
图为王万青骑马巡诊。易文文翻拍

  艺高人胆大,草原第一刀。今年51岁的南木买在讲述自己挣脱“鬼门关”的故事时仍旧难掩激动,41年前,10岁的南木买被牛角顶穿肚子,肠子流了出来,家人把他送到阿万仓卫生院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回家的准备。然而,王万青不能见死不救,不愿放弃一丝希望,救死扶伤的本能令他豁出去了!他把两张办公桌拼在一起当手术台,用两只手电筒和一只电灯充当无影灯,拉响轰鸣的发电机,自己身兼麻醉和主刀,最终成功切除了84厘米发黑坏死的肠管。在当时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伤者病情十分危重的情况下,王万青怎么敢做这样既无手术环境保障、又无医疗团队支持,甚至连开展手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极大风险的“手术”?在危急情形下,王万青根本来不及思忖或踌躇,和死神争分夺秒的斗争不容有一丝胆怯或迟疑,这既是对他胆识的考验,也是对其医疗技术的终极“大考”。世上没有横空出世的运气,只有不为人知的努力,打赢这场生死救亡的硬仗,王万青靠的是扎实的业务实力!拼的是初心与责任。 

 
图为王万青手绘眷恋一生的玛曲草原。易文文翻拍

  遗言惊人泪,亲人遍草原。退休后,王万青为自己缝好了一只布袋子,让家人等自己去世后把身体放在布袋子中埋在后院,若干年后再挖出来,将骨骼做成标本供医院学习使用。家人劝他,这种做法不符合汉族和藏族治理丧事的传统,再说现在的条件获得骨骼标本很容易。王万青说,那就烧了吧,把骨灰撒在玛曲草原。王万青的儿子王团胜说,父亲平时没什么朋友,他在玛曲生活了一辈子,眼里只有他的病人。是啊,在王万青的眼里玛曲草原就是他的家,草原上的病人就是他的亲人。他那“离经叛道”的遗言在医学科技已然发达的今天,显得既笨拙又不合时宜,但它又是那么朴实,直击人心。他就是舍不得这里的人民呀:生则为病人尽力,死后仍然想着效力,一生光阴不足以道尽医者的仁心,唯有将热爱与赤诚深埋在土地,方能与草原共生共荣,永远凝视和守护着挂念了一辈子的“亲人”们。 

 
图为王万青手绘巡诊故事:风雪途中修理“手扶”。易文文翻拍

  画中寄情志,笛声抒胸臆。王万青性格内敛,不喜聚会、玩乐,爱好是看书学习,用老同事的话是“王万青从不闲聊的……”从不闲聊的王万青并非是一个木讷的书呆子,相反他擅长写诗、绘画、吹笛,一句“无怨无悔少烦恼,有情有义多幸福”道尽了他在玛曲坚守一生的坦然无憾与身为医者的柔肠百结。他用手中的笔画出了人体内脏构造图、大脑构造图等堪称是教科书式的医学图作,画出了他与妻子顶风冒雪骑马巡医的场景,画出了内心深深眷念着的玛曲草原。他喜欢吹笛,那一般是想起了遥远的故乡,或是远方同学的问候让他忆起了年轻的时光……鲜衣怒马的青春永远留在了身后,纵然时光如流、两鬓斑白,只要背起小药箱,只要走向草原深处,自己永远是充满信心和干劲的大脚医生。王万青不是无趣,他只是选择了远离俗常的趣味,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选择了把一条不同寻常的路走到底。在那倔强又坚韧的躯体下,实则包裹着一个高尚且有趣的灵魂。 

  一转眼,已是盛夏。玛曲草原遍地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满山的牛羊点缀其间犹如繁星点点。王万青守望此情此景56载,最美好的青春、最疼爱的人、最宝贵的生命都留在了玛曲草原,他的品行犹如高山雪莲洁白,犹如草原格桑奔放。中华儿女多奇志,相信他的故事会经久留传,会有更多青年寻着他的足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中国西藏网 文/易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