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显示,西藏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68.17岁提高到2020年的72.19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38.63/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2023年的5.37‰,一系列数据背后,是西藏医疗卫生体系从制度设计到服务落地的具体实践。
从制度保障层面看,西藏已构建起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并初显成效。拉萨市的德吉卓玛因罹患主动脉夹层、重症肺炎及肾衰竭,多次转院治疗,通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获得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救助:住院90天产生47.38万元医疗费用,其中,医保统筹基金支付6万元,大病保险赔付14万元,符合依申请医疗救助17.9万元,超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可理赔8.63万元,个人仅需自付0.85万元。这一事例,是西藏从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从单一保障到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极大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的具体实践。西藏还将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展至38种,较国家标准多出8种,这种“扩容式”保障机制直接降低了患者及家庭因病致贫风险。
在服务网络建设方面,2012年以来,国家和西藏落实投资近76亿元,基本建成自治区、地(市)、县(区、市)、乡(镇)、村(社区)五级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截至2024年,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7231家(含村卫生室5222家)、床位21551张、卫生技术人员29379人。在远程医疗领域尤为显著:拉萨患者益西卓玛通过远程单臂单孔机器人手术,接受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专家诊疗,相隔2000多公里距离的手术,网络延迟仅40毫秒;301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教授,在拉萨实施了全球首次机器人卫星远程手术;昌都市边坝县人民医院医生,依靠5G远程医疗系统开展联合会诊,为当地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此类技术的突破,使西藏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0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绝大多数“小病”在县域就可以得到治疗,真正实现了各族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能看病就医。
从“看病难”过渡到“有‘医’靠”,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更是各民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具体体现。当爷爷奶奶通过“医保钱包”实现近亲属间账户共济为孙辈支付疫苗费用,当农牧民孕产妇住院分娩喜迎新生命,这些鲜活场景都在诠释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群众的健康福祉正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跃升。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守护着雪域高原人民健康,更为全球高海拔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西藏网 文/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