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也正在从“中国时间”迈入了世界性的共享佳节。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春节是中华大地流传千年的各类文化符号的“集大成者”。在字符概念上,从“岁首”“元日”到“过年”,再到“春节”的名称变化,记录彰显着从农耕文明走来,人们在不断充实拓展其文化内涵。从果实丰收的庆祝象征,到阖家团圆的幸福时刻,再到辞旧迎新的哲理心态,春节始终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凝聚和文化基因。
庙会、年画、祭祖、龙舞、元宵灯会……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将这一佳节的每个时刻都赋予了精彩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发布的介绍词说:“在中国,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始,以传统历法正月初一为岁首……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此次申遗,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和春节相关的所有习俗,主题集中在迎接新年、家庭团聚等方面,春节不只是历法上的一个日期,而是由各族儿女共同在生活实践中塑造而成的文化载体。
从中国到世界,春节成为了中国文化最亮眼的“文化名片”。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不断开放发展,“中国红”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处的庆祝现场。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去年第78届联大还将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的假日。中国式情感文化里其实蕴藏着全人类共通的精神力量,和平、和睦、和谐等文化内核,通过节日的氛围被人们共同感知着。春节的申遗成功,不仅能让春节在全球范围进一步普及,还能让世界人民更好感知中华文化、共同领悟东方魅力。
春节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终点,而是标注了一个开始,一个将中国创造的独特“年味”更好延续的开始。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春节的传承者不在于特定人群,而在于每一个中国人。如何进一步做好春节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让春节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立足当下,农历蛇年春节即在眼前,全国各族人民即将迎来全新的“春节时刻”,而这句“春节快乐”也将在全世界更为广泛地传播下去。(中国西藏网 文/王妍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