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滚动图

西藏林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鹤舞高原筑牢生态屏障

2025-11-25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清晨的拉萨林周,当一天中第一缕阳光刚刚照向大地之时,卡孜水库里第一批早醒的黑颈鹤伴随着鹤类特有的鸣叫,三五成群地开始起飞外出觅食,这是属于冬日拉萨独有的鹤舞美景。 


图为拉萨市林周县卡孜水库内大批越冬候鸟在此觅食休憩(摄于11月23日)摄影:赵振宇

  黑颈鹤是世界上最晚被发现的一种鹤类,是全球15种鹤类中唯一一种繁殖和越冬都在高原地区的鹤类,也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鹤类,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中被列为易危VU物种。它们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至5000米之间的高原湿地,曾因环境恶劣、食物匮乏导致种群数量岌岌可危,因此被誉为鸟类大熊猫,它们飞越崇山峻岭,甚至飞过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飞行高度可达万米。据学者观察,黑颈鹤主要分布于中国甘肃、新疆、西藏、青海、云南、四川西部、贵州和内蒙古。每年冬季大批黑颈鹤从繁殖地迁徙到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越冬,而拉萨市林周县是黑颈鹤在此重要的越冬地之一,黑颈鹤数量可达到2000余只。 


图为拉萨市林周县卡孜水库内越冬的黑颈鹤(摄于11月23日)摄影:赵振宇

  黑颈鹤身高腿长、体态优雅,世世代代与青藏高原的各族群众生活在一起,深得当地民众的喜爱。黑颈鹤是鸟类中并不常见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模式,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因此也被人们称为贞爱之鸟”。西藏壁画《六长寿》中的鸟长寿就是黑颈鹤;在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为格萨尔王守护神马的就是冲冲”(藏语意为黑颈鹤”)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给我不飞遥远的地方到理塘转一转就回来”——仓央嘉措的诗歌里也描绘了黑颈鹤无论是西藏博物馆珍藏的唐卡、服饰、藏毯……还是在藏族人家里的木雕、家具、卡垫等都有着黑颈鹤的身影。鹤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集长寿、祥瑞、高雅、德性于一身的完美形象。它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鸟类,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高尚品格和不朽精神的寄托和艺术表达。2025年6月10日,拉萨市召开“市鸟”评选结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公布黑颈鹤为拉萨市“市鸟”。 


图为拉萨市林周县卡孜水库内越冬的黑颈鹤(摄于11月23日)摄影:赵振宇

  作为高原湿地生态的指示物种”之一,黑颈鹤的保护成效直接反映着西藏生态保护的深度与广度。拉萨市林草局介绍,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西藏自治区于2003年设立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5012.71万元,实施林业草原生态保护资金雅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萨片区)8个保护修复项目,并严格落实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零报告和24小时巡护制度加强日常巡护管理为了确保黑颈鹤顺利越冬,拉萨市每年落实专项资金用于购买食物,并专门设立多个定期投食点,安排专人投撒青稞、小麦等黑颈鹤所需食物,同时,在秋冬季节减少冬耕冬翻,减轻对黑颈鹤食源影响,确保黑颈鹤在保护区越冬期间有充足食物来源。 


图为拉萨市林周县境内正在田野中觅食的黑颈鹤(摄于11月23日)摄影:赵振宇

  上世纪70年代,黑颈鹤在高原上被发现时,估计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上世纪末,黑颈鹤统计种群数量约4200只。近年来,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强化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开展物种专项监测与救护等措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2022年冬季黑颈鹤种群数量调查显示,在西藏越冬的黑颈鹤种群数量为11000余只,占中国黑颈鹤总数约三分之二。在这片生机盎然的高原上,生态屏障日益稳固,野生动物家园更安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书写着更加绚丽的篇章。(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