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纵横谈|好产品首先应是好作品

2025-11-25 河北新闻网

  当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从院线热映的电影到刷屏的短视频,丰富的文化产品不仅满足了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更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但繁荣的景象背后,也存在需要警惕的浮躁风气:部分创作者片面强调产品思维,眼里只盯着市场效益,而将文化作品、文化产品应有的思想价值与艺术内核抛诸脑后。如何把握文化创作的特殊性,实现价值与市场的双赢,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回答好的课题。

  作品和产品,有联系,有区别。有人狭隘地把产品思维理解为“迎合”,侧重情绪刺激,怎么抓人眼球、让用户买单就怎么来。比如有些网红歌曲,堆砌网络热词,传唱度很高,却抵达不了内心;有些职场短剧,刻意制造“爽感”和反转,却完全脱离现实。这种以“迎合”为核心的产品,就像速食快餐,色味浓烈却缺乏营养,在新的流量浪潮袭来时,便会迅速被淹没遗忘。

  作品思维更侧重“引领”。创作者用深刻的思想性构建作品穿透力,用扎实的艺术性形成作品感染力,让受众在共情之余,更能获得认知提升与精神滋养。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之初,无人预料它会成为青年群体追捧的爆款。但它用真实的历史细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引导年轻人主动了解历史、铭记先烈。这就是作品的力量。

  强调作品逻辑,是不是意味着否定产品逻辑?当然不是。事实上,作品和产品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双向奔赴的。一方面,好产品首先应是好作品。真正有思想、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或许不会像流量产品那样一夜爆红,但会凭借过硬的品质形成持久的口碑效应,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好作品也需要借助产品思维实现传播价值。正能量只有形成大流量,才能拥有更广的到达率与更强的影响力。好作品不应“藏在深闺”,而是要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用共情共鸣的表达强化互动交流,以贴近大众的传播方式收获关注。

  让文化创作既走得远又走得稳,需要守住内容为王的底线,实现作品与产品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首先要扎根时代土壤,贴近群众生活。文化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土壤,创作者要走进生活、了解群众,让作品、产品承载生活的温度与时代的印记,这样才能引发深层共鸣。其次要坚守匠心,打磨品质。要精益求精,拒绝粗制滥造,用扎实的功底打造经得起推敲的作品、产品。同时,要创新表达,跟上时代步伐。传统的思想价值需要新颖的传播方式,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载体,让好内容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增强作品、产品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是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锚定“好产品首先应是好作品”的准则,把作品意识深植于心,让价值表达与情绪传递同频共振,必能创作出更多兼具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好作品、好产品,为时代留下更多经得起检验的文化印记。(蔡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