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举办——
非遗保护传承 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展演”“非遗+科技”“非遗+购物”……8月15日至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以下简称“主题活动”)在新疆和田地区举行。非遗舞韵、非遗市集、非遗手作、非遗研学、云上非遗等各具特色,生动展示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其他25个省份非遗保护传承及交流合作成果,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在‘家门口’就能与这么多非遗技艺亲密接触,特别幸福。”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古海尔尼萨是个传统文化爱好者,主题活动让她大开眼界,“很多技艺都是第一次见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是丰富多彩。”
本次主题活动的主题是“文化润疆 非遗添彩”,43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383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汇聚一堂。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激发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创作灵感,一件件创意与魅力兼具的非遗作品由此诞生。
“年画摸起来好有质感”“手工纸的肌理很好看”……几名参观者围着佛山木版年画展台,对一幅跨界创新作品赞不绝口。
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介绍:“和田的桑皮纸远近闻名。我刚和当地的桑皮纸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比拉力进行了交流,发现佛山的年画与和田的桑皮纸融合,表现效果非常好。”
00后比拉力出生于桑皮纸制作世家,爷爷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桑皮纸历史悠久,主要用于书法、绘画、装裱。与年画的‘相遇’还是第一次,这无疑为两项非遗的发展打开了新天地。”比拉力说。
扬州玉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薛群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到和田,她说:“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传承人充分交流、互相学习,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对技艺的提升、眼界的扩展、市场的开拓等都有帮助。”
扬州玉雕与和田玉早已结缘。20世纪80年代,扬州玉器厂与和田地区工艺美术公司合作成立玉雕厂,以“天下玉 扬州工”的技艺赋能和田玉。近年来,扬州为和田培训玉雕从业者100多人,其中两人成为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帮助和田开发出众多玉雕文创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
当前,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系统性保护各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也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和纽带。主题活动已连续举办5年,共1450位传承人参与,展出121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
山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民间绣活(繁峙晋绣)以花色繁多、色彩艳丽、粗犷豪放为特点。“这里的刺绣技艺无法刺绣小件作品,我们将晋绣细腻的针法传授给绣娘,解决了这个问题。”繁峙晋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贺志坚说。
设计文创、创作新品、合作销售……10年来,在繁峙晋绣传承人的帮助下,“百余名新疆绣娘每年增收超2万元,她们可以在做绣品的同时照顾家庭。”贺志坚说。
非遗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
主题活动上,许多参观者在沉浸式互动空间——“织造锦梦”前驻足。这个互动空间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等的传统纹样复刻进数字织机,让观众在光影中体验非遗魅力。“与数字织机互动,我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精妙、传统审美的‘高级’。”参观者古丽说。
非遗市集人气也很旺。艾德莱斯绸、和田玉雕、克拉玛依紫砂等新疆特色非遗产品,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欣赏、体验、消费。“艾德莱斯绸色彩华丽、图案多样,我要带回家和朋友们一起欣赏。”来自山东的游客李雅涵说。
数据显示,本次主题活动现场参观人次超7万,“非遗消夏购物月”新疆专场直播销售额超1.5亿元。
(本报记者 郑海鸥,《民生周刊》记者李贤娜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