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科技与经济融合 持续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2025-01-06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专家点评】

  作者:房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湖北光谷实验室首席战略研究科学家)

  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与经济结构深度转型之际,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我国突破发展瓶颈、构筑竞争优势的关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近年来,我国举措频频,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不少高校、科研机构出台规定,进一步简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放宽对科研人员的限制;一些地方政府携手金融机构创新“成果贷”“科创险”等多元产品,助力成果转化落地;许多企业与高校院所通过共建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协同攻克关键共性技术,产学研深度融合驱动成果高效转化;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多层级转化平台蓬勃发展,架起成果转化供需桥梁,催生大批创新型企业与产业集群。

  从一篇篇论文、一件件专利,到一批批产品、一个个产业,我国科技成果丰硕且质量趋优。“嫦娥六号”月背采样、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梦想”号探秘大洋……近来,重大成果竞相涌现。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不断释放经济效应。

  但也应看到,面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形势新要求,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

  比如,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仍显不足。科研评价侧重论文、专利,对转化重视不足,使科研人员更重论文发表。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沟通谈判复杂,其中的关键环节并非科研人员所长之处,又缺乏可靠并具有高水平的职业技术经理人,导致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态度谨慎。

  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问题依然突出。政府财政支持仍难满足需求,中试与产业化阶段资金缺口大,无法推进技术向高成熟度前进,致使社会资本对其有较高的风险预期,制约了金融机构支持的积极性。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平台协同性差,信息孤岛现象普遍。部分平台服务能力有限,技术评估标准不统一,影响成果价值评估、交易价格与转化效率。

  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尚不成熟,市场主体发育不足,竞争不充分。另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侵权成本低,也影响着创新积极性。

  对此,我们还需要继续改革完善科技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持续打通成果转化堵点、难点,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水平。

  首先,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导向。近年来,我国“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不断改革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但要构建更科学的评价体系,还要继续改革。应将成果转化纳入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范围,增加在职称职级评定等方面权重,促使科研人员关注成果实用性与可转化性。

  其次,继续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加大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并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风险补偿机制,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拓宽融资渠道,提升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再次,强化职业化人才培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扮演“科学家+企业家”双重角色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强人才培养,通过高校与职业培训培育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培养出一批有理论知识、有实践经验以及有职业热情的“三有”技术经理人。

  最后,不断健全市场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执法,用信息化与数字化手段着力打击侵权,同时加强监管,规范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总之,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优化服务与健全市场机制等措施,可提高转化效率与水平,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各方需协同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持续进步,实现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马姗姗)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0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