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长道尹公署,俗称道台衙门。始建于1909年,在第二任道台颜世清的主持下,以耗资白银9万余两,当时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历时两年的时间,修建了该道台衙署。作为一个小型建筑群,中心建筑是由东向西排列、由一条木制长廊沿中轴线串起来的、样式基本相同的三座厅堂,是衙署的主要办公场所。
该衙署是清末长春境内中西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也是为数不多的清末官衙文化遗存。目前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1.28平方米,现存建筑六栋:分别为门楼、门楼两侧贴建的配房、大堂、二堂和侧堂。作为衙署的首要建筑,大堂高7米,占地400余平方米;大堂后侧,通过木质连廊通向二堂,二堂略矮于大堂,面积与大堂相当。侧堂原是长官的起居室,位于大堂和二堂的北侧。
该建筑群是长春市现存最早的官府建筑,也是中国近代最北端的围廊式建筑之一,采用了希腊神庙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建筑美学价值。它的建筑结构为青砖水泥构造,主要建筑正面有14根水泥圆柱,四周为木质回廊,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衙署建成后就像界桩一样牢牢地钉在头道沟南沿上,恰有居高临下威震附属地之势。充分发挥了阻止日本“满铁”附属地继续向南扩张、蚕食长春商埠地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这里成为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到达长春的第一个住所。
该建筑于1934年—1936年进行过改动;其旧址先后由伪满州国务院、参议府、外交部、法治局等机构沿用。
新中国成立后,道台衙署曾被东北电信机械修配厂、邮电器材厂等多家企事业单位使用。
2000年 ,亚泰大街拓宽,部分建筑被拆除。
2012年,经长春市政府批准,在此成立长春市方志馆(长春道台衙门博物馆)。
2013年,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2月,长春市方志馆(长春道台衙门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是集方志馆与博物馆双重功能为一体的公益事业单位。是地方志面向社会、服务当代、传承文化、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的重要阵地。现大堂为《百年衙署的经世沧桑》基本陈列区;二堂为《方志阁》、方志成果展示阅览区;侧堂为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办公和起居室模拟复原陈列区。
长春市方志馆(长春道台衙门博物馆)的建成,对推动长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更好地保护利用历史文物,完善长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吉长道尹公署作为长春的重要文化遗存,见证了长春的近代发展历程与经世沧桑,已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历史记忆。进入新时代,作为长春市方志馆(长春道台衙门博物馆),赋予它新的使命与责任,将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讲好长春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