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宣城“数”说“三农”:粮食总产突破130万吨 创历史新高

2025-11-21 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宣城11月21日电 (记者汪瑞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连续多年稳定在126.78万吨以上;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225.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7.8%;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合同网签率达98%……

  日前,在“我们的‘十四五’·奋进的新宣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宣城市农业农村局用一组数据,描绘出一幅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丰收画卷,一份沉甸甸的“三农”成绩单正在广袤田畴上铺展开来。

  在粮食安全领域,宣城市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并于2024年创下2001年以来粮食总产量达130.09万吨的历史新高。

  近年来,宣城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期间累计建成75.38万亩,通过项目建设,新增和改善灌溉达标面积52.1万亩、排水达标面积48.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5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坚实支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十四五”期间,宣城市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家禽年饲养量1.95亿只,稳居全省首位;“中国幼蟹之乡”水阳镇幼蟹产量占全国1/7;茶叶产量3.91万吨,位居全省第一。

  此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78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9家。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有效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总数达430个,其中地理标志农产品25个,位居安徽省首位。

  在科技强农领域,宣城市着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深刻变革。目前农机总动力达26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至86.67%。数字农业走在全省前列,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0个、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98个,植保飞防年作业面积约1000万亩次,覆盖统防统治总面积的75%以上,智慧农业“宣城模式”初步形成。

  “十四五”期间,宣城市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凸显。

  其中,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19%,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全域覆盖。

  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建制村及20户以上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建制村“村村通快递”实现全覆盖,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以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

  如何让脱贫群众不返贫、让低收入群体有保障,是“十四五”时期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

  “十四五”期间,宣城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数据统计,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衔接资金20.66亿元,其中69%精准投向产业,实施项目1961个。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46.94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05.39万元,增幅达124.52%。全市3.2万余名脱贫人口稳定务工,74.21%实现“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