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从改革“试验田”到发展“示范窗”

2025-11-21 人民网-安徽频道

  11月20日,安徽省第6个、皖北首个综合保税区——蚌埠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作。吊车高耸,集装箱整齐排列,海关智能卡口车辆有序通行,标志着皖北首个综保区迈入实质运营阶段。

  这一刻,不仅是蚌埠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五年砥砺奋进的生动缩影。

  五年来,蚌埠片区在高标准建设的道路上,打破内陆桎梏,推动制度创新、产业升级与开放发展“三翼齐飞”,走出了一条“非沿海”开放的新路径。

  制度创新破壁

  内陆城市如何突破地理限制,实现高水平开放?蚌埠的答案是:以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用改革的“刀刃向内”换取发展的“海阔天空”。

  在全国首创的排污许可证变更“分期简办”模式中,企业提交材料从4类减至1项,每次办理成本降低约2000元。

  在跨境结算领域,蚌埠片区创新推出了“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白名单+自律监管’模式”,业务办理时间从原来的3至5天压缩至1天之内,效率提升了67%以上。

  在通关便利化方面,创新“省内组货+全国通关”的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实现了就地组货、全国通关,不仅大幅提升了通关效率,还降低了企业成本,累计备案主体已达613家,实现交易额9.72亿美元。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出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实现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的真实性审核场景应用,已核验业务27笔,金额达845.65万美元……

  “制度创新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系统性集成改革的关键所在。我们通过一系列首创性、集成性的改革举措,形成了51项具有示范意义的国家级、长三角及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管委会主任方浩亮说。

  科技赋能产业

  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课题,蚌埠片区以创新驱动“老树发新芽”,推动产业结构系统性改革。五年来,蚌埠片区致力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新质生产力加速成型。

  在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陈列着尺寸不同的各类显示屏。尤其在展厅一角,一张由显示屏作为台面的茶几,人们可以直接在茶几上进行娱乐,带来一种“显示改变生活”的全新体验。

  据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部长朱颂介绍,这一产品,集中体现了该公司已打通从玻璃原材、玻璃基板、面板减薄、显示模组到触控显示全贴合总成的全产业链布局。

  除了蚌埠国显科技,近年来,蚌埠片区在硅基产业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创新成果,全球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成功下线,0.12毫米超薄玻璃稳定量产;武耀玻璃生产出安徽首片本土制造汽车玻璃。

  “毫无疑问,‘双基’产业腾飞的背后,科技创新是重要驱动力。”方浩亮说,以科技创新引领,蚌埠片区产业加速腾飞,进一步带动了开放型经济发展。

  据统计,蚌埠片区以占蚌埠市万分之三的面积,贡献了全市30%的进出口贸易额、15%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作用持续凸显。

  开放倒逼改革

  如今,作为皖北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蚌埠片区以开放倒逼改革,推动外向型经济跨越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改革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过去,企业出口需分别对接公路、铁路、海运三方,单票货物沟通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15%。空箱调度滞后、单证流程繁琐,导致月均12%的货物延期出口。

  面对跨区域信息壁垒、多部门规则差异、经营主体协同不足等阻碍,蚌埠片区搭建智慧物流中枢,实现12项功能“一网通办”;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统一单证标准;创新“一次委托、一单结算、一箱到底”服务模式。

  如此一来,截至2025年10月,蚌埠片区累计发送外贸集装箱8676标箱,为企业直接节省物流成本271.08万元,交货周期从10天压缩至7天。

  过去五年,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从“制度破冰”到“系统集成”,蚌埠片区以“非沿海”的智慧与魄力,书写了新时代内陆开放的生动实践。

  站在综保区封关运作的新起点上,蚌埠片区正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姿态,在“为国家试制度、为皖北促振兴、为蚌埠谋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