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鲍聪颖)“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政治中枢、经济大区、文化名城、宜居城区,都是西城区的主要特点。”10月13日,北京市“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西城专场举办。本场发布会以“红墙边的幸福西城”为主题,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郅海杰在发布会上介绍,西城区连续两年以直辖市城区组第一名的成绩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经济迈上新的千亿台阶 经济密度居全市首位
西城区是首都经济大区,经济总量稳居北京市前三。郅海杰介绍,“十四五”期间,在“双控四降”、市场主体减少超5000户的背景下,西城区综合能耗、水耗、万元GDP碳排放等保持全市最优,西城经济迈上新的千亿台阶,2024年GDP突破6000亿大关、达6038亿元,年均增长5.2%左右;经济密度达119亿元/平方公里,人均GDP超55万元,均居全市首位、全国前列。
其中,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凸显,金融街以不到全市万分之二的面积,汇聚资产规模达156万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科新区六年时间完成楼宇改造43.4万平方米,税收贡献是疏解前的36倍;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400亿元,展现出澎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此外,西城区“两区”建设持续发力。纳入市级项目945个,总金额7682亿元,新增预计投入资金、项目平均金额、落地项目金额连续四年排名全市第一。
城区面貌焕新提质 西单-积水潭桥整治提升工程完工
西城区是老城区、建成区,人口密度达2.16万人/平方公里,建筑密度达30.8%。西城区立足区情实际,锚定核心区控规蓝图,下足“绣花”功夫,精心精细打理、装点城市。
西城区以系统化规模化城市更新提升综合承载力。平安大街、地外大街、德内大街等4条标志性大街全部提升、旧貌换新颜,西单-积水潭桥这条老街整治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即将整体亮相。改造老旧小区148个、268万平方米,平房院落退租4713户,片区单元式、整院退租式、共生街区式等多种更新模式蹚出新路子。
以高水平“美丽西城”建设实现环境更精致。西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9.98%、稳居全市第一,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连续四年保持良好水平。漫步西城,238条精品街巷、878条优美街巷、150条慢行林荫道路、5条城市画廊、2.2公里滨水绿道纵贯全区,94个各类公园、187个最美院落、6处城市森林点缀各处。
以打造多层次活力中心体系推动老城焕新生。系统改造升级西单、大栅栏、地安门等传统商圈,着力培育提升金融街、西外等新商圈,西单大悦城、北京坊获评“全球首发中心”,累计引进“首店”328家。今年5月份开业的中海大吉巷,总体量36万平方米,引入品牌118家,首店、定制店占比超50%,首月营业额超8700万元。建成53个“十分钟便民生活圈”,实现263个社区全覆盖,入选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试点区。
古都新韵更有魅力 历史文脉与时代风华交相辉映
“西城区是北京营城建都肇始之地、千年大运河北端点。我们坚持以赓续文脉为己任,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与城市共生、与生活共享、与产业共融,连续20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区。”郅海杰介绍,西城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增至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不可移动文物372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0项,历史文化街区占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一。西城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凝练“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文化标识,打造“六张文化金名片”“三大文化会客厅”,“会馆有戏”、老舍戏剧节、白塔夜话等品牌活动精彩纷呈,今年“海棠诗会”吸引5大洲40多个国家驻华使节参加,“丁香诗会”征集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余篇作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作出西城贡献。
记者了解到,西城区拥有备案注册博物馆、类博物馆40家,图书馆51个、实体书店132家、“悦读湾”57个,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2.6平方米,是“十三五”末的2.4倍。西城区累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3.4万场,吸引6628万人次参加。实施“文化产业十条”,每年投入1.5亿元,14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化转型,国家电竞研究院、中国动画学会、中国(北京)动画周等相继落地西城。积极推进“演艺之都”建设,营业性演出票房占全市近五分之一,天桥演艺区汇聚各类剧场14个,天桥艺术中心年票房近3亿元。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收入达1147.7亿元。